刘绍棠乡土小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20:06
【摘要】:刘绍棠师承孙犁,是浪漫派乡土小说创作大家。他倾其一生精力创作的大运河乡土文学系列小说对运河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出发,立足于小说文本,深入剖析其乡土小说人物塑造、情节模式、叙述方式及审美风格等方面的问题,力图挖掘出刘绍棠后期乡土小说总体呈现出来的风貌特征及其小说隐含的作家的世界观。本文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前言部分对中国乡土小说发展脉络和作者基本情况作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就相关研究作了文献综述,表明了自己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章论述了刘绍棠乡土小说的人物塑造。刘绍棠后期小说呈现出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物设置“无主角”、人物心理“静止化”三个特征。小说重人物轻情节,体现了“心理性”的人物观。第二章论述了刘绍棠乡土小说的情节模式。刘绍棠后期小说总体呈现出三种叙事序列:“童年叙事序列”、“右派叙事序列”和“‘离去——归来’的爱情叙事序列”。这三种情节模式成为了刘绍棠小说不可或缺的三大元素。第三章论述了刘绍棠乡土小说的叙述方式。刘绍棠后期小说采用了“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双重叙事”等多元视角,为其小说增添了更深的艺术魅力;他对小说叙述距离的有机控制,使读者与叙述主体之间得以交流融合,隐含作者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得以全部彰显。第四章论述了刘绍棠乡土小说的审美风格。刘绍棠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观经历了从“颂歌体”到“抒情体”的变迁。其对小说中的“黑暗”事件采取的隐形化处理手法,加之对传统乡土小说田园牧歌风格的继承,使得其乡土小说总体上呈现出了“抒情式的运河牧歌风格”。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刘绍棠的大运河文学虽然数量庞大,但却终究未能在乡土文学大流中崭露头角。这一方面与作家创作的观照对象和创作的个性化追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作者关于人性思考的浅薄分不开。正因如此,刘绍棠乡土文学终究成为了承前启后的过渡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42
本文编号:2671410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春香;;小说叙述距离的审美本质及艺术生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石兴泽;;刘绍棠论[J];文艺争鸣;2008年08期
3 李万武;;刘绍棠文学的当下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04期
4 邓寒梅;罗燕敏;;论刘绍棠新时期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侠义精神[J];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01期
5 陈昭明;论刘绍棠乡土文学的审美范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翁扬,余飘;论刘绍棠的乡土文学理论[J];南都学坛;2001年01期
7 翁扬,余飘;论刘绍棠与革命现实主义[J];理论与创作;2000年05期
8 王秀玲;刘绍棠乡土文学的艺术风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9 栾保俊;刘绍棠小说对美的追求[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04期
10 栗华;论刘绍棠小说的民族特色[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本文编号:2671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71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