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中,“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20世纪前期,胡适、闻一多、李金发、梁宗岱、戴望舒、艾青、唐n\、袁可嘉、宗白华、朱光潜等人都对“意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不约而同、有意识地总结归纳诗歌意象创构与批评的经验,在借鉴西方现代诗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意象诗学,吸收心理学等西方现代科学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对意象的理解。他们关于意象的研究成果构成了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20世纪初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与发展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贵意”倾向的影响,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引新鲜事物入诗,丰富了诗歌意象类型,拓展了诗歌意境,直接影响到白话新诗运动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另一方面,意象主义诗学在理论上影响了胡适的“影像”论,在创作上影响了胡适的“具体的做法”。白话新诗创作注重意象,促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不断发展和深化。涌现出闻一多的“幻象”论;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汲取象征主义诗学提出的象征主义意象论;宗白华的“动象”论;朱光潜的“直觉意象”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在战火硝烟中出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出现了艾青的“生活感觉”论;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唐n\的“诗质”论;袁可嘉的“意象类型”论。虽然20世纪前期中国诗人和学者提出了名称各异的意象论,但他们都意识到“意象”的本体包含“意”“象”二元因素。因此,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在讨论意象的本体问题时,存在“贵意”与“尚象”两种倾向。“贵意”论者认为意象的“意”不但包含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情”“志”等因素,而且包含西方诗学关于文艺创作与欣赏的直觉、想象、联想、理智、灵感等人的主观之“意”的观念。在传统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影响下,“尚象”论者从中西“象”范畴的三大共同特征,即形象性、象征性和变动性来论“意象”之“象”。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还包含意象的创构论与批评论。意象的创构涉及“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在由感而知而行的意象创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生成论和情景交融论两种创构方式。宗白华和朱光潜关于意象和意境关系的论述表明:营造意境是表现动象或创构意象以有限表现无限,实现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审美追求。意象批评是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沟通创造者的情志,对意象进行理解、还原、阐释、评判甚至再创造,实现其艺术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在阅读作品、直觉意象的欣赏批评过程中,存在理智、感觉、感觉的心象和共鸣四种心理活动。从事意象批评需具备敏锐的语言领悟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设身处地的同情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广博的学识修养与分析比较的能力。总之,在中西文化汇流的背景下,当时的诗人和学者融合中西意象诗学,构建了集发展论、本体论、创构论与批评论于一体的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它是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希;;论中国现代意象论的发生[J];文艺争鸣;2015年11期
2 张玉能;;我看“美学大讨论”及朱光潜先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3 王光明;;朱光潜诗学及其意义的再认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4 毛宣国;;“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05期
5 张江;;强制阐释论[J];文学评论;2014年06期
6 毛宣国;李广川;;“美在创造中”与“美在意象”——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的两个重要命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王怀义;;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中的意象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05期
8 朱志荣;;论审美意象的创构[J];学术月刊;2014年05期
9 刘中树;李华;;唐n\诗论:“九叶”派诗学理论基石[J];北方论丛;2014年01期
10 彭玉平;;王国维与胡适:回归古典与文学革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良运;;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八辑)[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天一;中国古典意象史论[D];西南大学;2012年
2 柴华;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齐磊;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D];山东大学;2007年
4 王书婷;为情感赋形:新诗节奏与意象的理论与实践(1917-1937)[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文刚;中国现代意象诗学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丽曼;朱光潜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萍;艾青诗歌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
本文编号:
2671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7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