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中日常生活的现代性
发布时间:2020-05-22 12:07
【摘要】:晚明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冯梦龙的《三言》用白话文记录了此期社会变迁中显露的新事物、新气象和形成的新观念。本文着重分析《三言》中士人、市民等阶层人物的日常生活,认为其中包含着现代性因素,而且《三言》中描述的日常生活佐证了晚明是中国现代性生发的源头,在日常生活图式规训下萌生的中国的现代性属于内生原发型。论文认为在晚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开始转型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如新雇佣关系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崛起、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货币化、社会习俗由俭崇奢等,这些新因素表明晚明中国出现了现代性的因素。晚明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三言》这部作品正反映了晚明各阶层生活和思想的丰富性、多样性,而日常生活是现代性的重要方面----现代性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改变。日常生活中潜藏着多种复杂的矛盾和可能,它本身的压抑性和同质性并存,日常生活虽具有压抑性,但蕴含着变革和颠覆的潜力。本文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正文部分重点分析《三言》中的士人群体和市民阶层,从他们日常生活的变化中看晚明的现代性,并探寻中国现代性的源头。论文认为晚明时期的社会转型伴随着崇尚奢靡的社会风气,商业繁荣一定程度上加剧士人的分化,所以,本文从“无位而文者”的基层士人、官僚士大夫阶层和亦商亦儒的士子三个方面论述士人的日常生活,认为经济的发展刺激士人对士节的重新认识,也使得他们从经典化的士格走向世俗人生。白银货币化推动社会关系由对人的依赖转变到对物的依附,实物经济转向货币经济,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日常生活分析,可看到农耕文学向商业文学的转变过程中人们对财色的认知取向及态度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用启蒙后的市民意识反抗社会权力附加在他们思想中的日常生活准则。明清之际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向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西方的现代性确实对中国的现代性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也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转变,推动现代性的生成和发展,但不能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属于“外发型”。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性因子的生长点,早期启蒙思潮是我国传统文化自觉走向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三言》中士人和市民的日常生活思维已初步具备近现代启蒙特征,而此种启蒙思想恰是现代性的重要表现。所以,正是由于晚明时期的社会转型,即由传统社会开始转向近现代社会,为中国现代性的内生原发提供了土壤。
【学位授予单位】:喀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1
【学位授予单位】:喀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杰;;现代性进程中的青年发生与演变[J];北京青年研究;2018年01期
2 顾铮;;民国上海的摄影现代性追寻[J];中国摄影;2017年02期
3 姚之席;;浅析利奥塔的“重写现代性”[J];山西青年;2017年10期
4 赵平垣;;芬兰设计的另类现代性突围——传统和现代的共生与交融[J];台州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5 陈舒R,
本文编号:2675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75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