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0年以来,关于“民国文学”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热点。从文学史的命名到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民国文学”研究的设想含义斑驳复杂。本文旨在对“民国文学”研究设想进行整理剖析,分析该设想出现的背景缘由,并对这一设想的重要理论预设进行解读阐述,深入分析它的限度和可能性,具体如下:第一章分析“民国文学”研究设想出现的原因。内因方面:现代文学的现代视角在文学研究中的局限性日益受到研究者重视,这促使研究者不断思考,以期找到更好的文学研究方法;“重写文学史”专栏的开辟,推动了民国文学研究设想的萌生,使现代文学的研究思路得到拓展,更为开阔;90年代,文学的经典化判断对此前公认的文学经典形成挑战,使多维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现实;已有的为突破“现代”束缚进行的探索对“民国文学”研究设想生成起到了启发作用。外因方面:兼容并包的环境为“民国文学”研究设想的提出提供了有力条件,同时,大众文化领域的“民国热”也成为“民国文学”研究设想的影响因素之一。第二章介绍“民国文学”研究理论设想。首先“民国文学”研究设想针对“现代”的他者性提出将彼时的文学现象放置在民国具体历史时空中,对于作家作为民国人的生命体验进行着重考察,深入阐述民国时期影响文学发展的诸种情状,发现文学独有的时代特性。第二,“民国文学”研究设想的提倡者们认为,以“民国”作为前缀命名此一时段的文学历史,既衔接了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分期命名传统,又有效解决了现代文学史起止点问题。同时,将民国文学与清代文学相承接,延续传统文学史的分期方法。第三,去除“现代”遮蔽,容纳多种文学。“民国文学”研究设想的提倡者主张将“民国”看作时间概念,这样就避免了意义判断,可以打破“现代”视角的遮蔽,使各种文学都可以纳入研究范围。第三章分析“民国文学”研究设想的限度和可能性。首先是分析“民国文学”研究设想的限度。从“民国”在1912至1949年间的有效性问题和“民国文学”研究设想的内部矛盾两个方面,辩证分析限制“民国文学”研究设想理论及其实践发展的薄弱点。其次分析“民国文学”研究设想发展的可能性,提出并非要“民国文学”研究的设想替代“现代文学”,而是将“民国文学”研究的设想作为对现代文学研究局限的补充说明,与“现代”视角互为参照,共同推进文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郜元宝;;“民国文学”,还是“‘民国的敌人’的文学”?[J];文艺争鸣;2015年08期
2 苟强诗;;民国文学研究的法律之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3 杨华丽;;国民党的文化统制政策与《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诞生[J];学术月刊;2014年08期
4 张武军;;民国机制与延安文学[J];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03期
5 苟强诗;;书报审查制度与民国文学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张中良;;回答关于民国文学的若干质疑[J];学术月刊;2014年03期
7 张中良;;民国文学史概念的合法性及其历史依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田文兵;;“民国文学”热的冷思考——论“民国文学”的理论限度与研究困境[J];人文杂志;2014年01期
9 赵学勇;;“视角”的限制与“边界”延展的困境——对于“民国文学”构想及其研究视角的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韩琛;;“民国机制”与“延安道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式冲突[J];文学评论;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声泉;民初作为方法—本土视域中的文学革命[D];南开大学;2013年
2 王瑜;现代文学史观及其书写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军;史家立场 叙述声部 述史方式[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殷宪力;他者视域下的中国文学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杨;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
本文编号:
2676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7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