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言的小说以其“个性化叙事”呈现了汉民族乡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莫言的小说在多元叙事技巧的革新中,以结构和视角的不断变幻与尝试,从关注乡村世界里平凡的个体,男人、女人、婴童、青少年,到关注这个空间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以及这些个体的信仰和情感等,以对这个世界前所未有的文学想象和诗性的语言,发现了汉民族乡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和这里的主体——农民。小说通过个体故事的不断呈现和强化,从整体上书写了作为人类的一个群落的文化模式。因此,莫言通过短、中、长篇小说建构起来的乡村世界里的一切有其自足性,这些通过文学叙事出现在文本中的人物符号和文化因子,表征了汉民族乡村世界强有力的文化事实。论文首先将莫言的小说放置在汉民族主流文学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研究这些作品中书写的乡村世界和莫言的人类学深描中的乡村世界,探寻莫言小说的人类学特征和表现。这一部分在系统认知和梳理文学人类学视域中的文化研究的不同范式的基础上,先确立本论文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视角,关注的是作为人类族群之一的汉民族乡村世界里的农民的家庭伦理关系、婚姻状况、个体的成长,以及农民与动物的关系、乡村动物崇拜和他们的超自然力信仰等层面。并指出莫言小说中深描的这些地方性知识,以文学叙事的形式发现了乡村的同时发现了农民。在确立了这一研究视域之后,论文通过对多部“乡土文学”文本的细读,着重分析和系统梳理了汉民族主流文学中未被发现的乡村世界和农民,指出莫言的小说在虚构与想象的文学叙事中,走出现代性启蒙话语的书写视域,建构了自足的乡村世界独特性。其次,汉民族乡村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复杂多元的,莫言在几乎所有书写乡村的小说中都涉猎了这些关系。在这一部分。论文通过对莫言小说叙事中乡村世界的家庭伦理关系详细梳理的基础上,以其中的夫妻、父子、母子关系的书写为具体的研究视域,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论文深入研究了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乡村夫妻关系。莫言小说中书写的几乎所有乡村夫妻关系的缔结仍然离不开父母包办、尽孝、传宗接代的婚姻“义理”,这种因顺从而“有序”缔结的婚姻虽然相对比较稳定。但农民夫妻间只有义理却无爱的情感关系模式,使夫妻关系在“有序”的结合和相守中潜藏着“无序”的婚外情感和家暴的普遍性,论文在梳理和研究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其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论文深入研究了莫言在对乡村记忆的“伦理召唤”中,通过小说呈现的父子关系的和谐与不和谐,并深入分析了造成不和谐的父子关系的深层文化原因。论文对莫言小说中深描的母子关系的研究,在和以往主流文学作品对此概念化书写和想象的对比中,认为莫言的书写将父权文化遮蔽在“深闺”的乡村母亲前置,让她们在养家、育儿的辛劳中自己言说自己.以关注人类的情怀关注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论文也深入分析了小说深入细致的文学想象与虚构中显现的乡村母亲的智慧和德性的价值和意义。第三,通过对莫言多部小说地解读,研究莫言通过多部小说深描的特定年代乡村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的饮食、娱乐游戏、情感、性相、人生选择等个体成长中遭遇的众多方面,系统研究了莫言小说以文学的“轻”、书写方式的“轻”,书写乡村世界里一直以来被主流文化遮蔽、没有话语权的“轻”的群体,给读者默思的空间的同时思考文化赋予这些群体的“重”。深入研究了莫言小说中这些群体被书写的独特性,和这些群体自由和不自由的生存状态和主体意识的缺失,及其中彰显的汉民族文化对这些群体成长影响的深层文化结构。第四,论文研究了莫言小说中深描的农民和动物的关系,即农民与六畜的关系和乡村动物崇拜。论文在对汉民族农耕文化和六畜关系的系统研究中,通过对莫言的小说对农民和六畜关系的深入书写和以往主流文学对此的有限想象和书写的对比研究,深入研究了莫言小说中对农民和六畜亲密关系人类学书写的独特性。此外,论文研究了莫言小说中深描的乡村动物崇拜,通过对小说中对此的想象和书写,着重研究了乡村里的蝗虫、狐狸和狼等动物在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农民却对它们有敬畏之心,因为恐惧而敬畏,因为敬畏而崇拜的文化心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主流文化尊崇周孔礼教,视儒家文化为宗教的时候,乡村里的农民仍然保持着古老的巫术思维,视动物为图腾,在乡村广阔的地域中与动物和谐相处。因此,莫言通过小说展现了乡村生态人类学的和谐图景。第五,论文研究了小说中深描的乡村世界的超自然力信仰。乡村世界里的农民不但有自己崇拜的动物图腾,而且在根深蒂固的孝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规约下,虔诚地保持着祖先崇拜。论文研究了莫言笔下以“场景再现法”完整呈现在多部小说内部的汉民族乡村世界里的祖先之灵信仰的丧葬礼仪式,以及特定的日子里祭祀祖先的各种仪式具有的浓郁传统文化色彩。莫言没有像鲁迅、茅盾、巴金、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一样仅仅书写官宦、士绅、地主家族有关祖灵祭祀的典礼和仪式,而是用人类学深描的笔法,再现了乡村世界里的普通农民的祖先之灵祭祀的丧葬礼和其他仪式。除此之外,论文系统深入的研究了莫言小说中的乡村鬼魂信仰和禁忌等其他超自然力信仰。莫言通过对乡村世界里的超自然力信仰的人类学深描,打开了走进乡村神秘信仰的大门,在被主流文化遮蔽、主流文学不屑书写的文化语境中,在各民族作家关注并书写自己民族文化的全球化文学语境中,深入展现了乡村世界的风俗与信仰。虽然莫言的小说以其不经意的追忆,以不必转换文化视角和做田野调查的便利,在小说中以文学创作者的身份做了人类学家做的对汉民族乡村世界的深描。但小说中丰富的人类学因子是在小说本身的语言、文字、故事中以文学的形式展现的。因此,论文的最后部分研究莫言小说的独特叙事艺术和以上各部分研究内容中展现的乡村世界人类学书写的紧密契合,探寻莫言小说的文学史价值。莫言的人类学书写以其关注边缘、书写边缘和日常经验的视角和立场,为汉民族当代文学创作的范式转换做出了贡献。莫言对乡村世界的人类学深描,在全球化语境中和当代世界文学舞台上的各民族作家一起,建构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同时,莫言对汉民族乡村世界的书写,在当代中国文学的话语语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红红;;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乡村家庭父子关系的深层结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2 程金城;张璐;;民族历史和人类情怀的个性化表达——简论阿来的长篇小说与“非虚构”文学[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 叶舒宪;;八面雅典娜:希腊神话的多元文化编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黄东坚;;论道教对唐传奇的影响——以《玄怪录·张老》、《玄怪录·裴谌》及《传奇·裴航》篇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5 陈红梅;;莫言小说对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叶舒宪;;玉人像、玉柄形器与祖灵牌位——华夏祖神偶像源流的大传统新认识[J];民族艺术;2013年03期
7 肖楠;邓建琴;;管中窥豹——《白狗秋千架》中白狗形象分析[J];青春岁月;2013年09期
8 龚举善;;莫言的乡土记忆与文学能量[J];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9 李翠芳;;民族志诗学与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书写[J];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04期
10 蒋卉;;论莫言小说《蛙》中的“蛙”意象[J];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佳冀;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D];上海大学;2011年
2 张影;汉代祭祀文化与汉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丁俊杰;中国古代文学狐神形象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2 李翠香;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与文学思潮演进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志云;齐鲁民间文化的当代转换与新文学传统的重构—莫言创作的民间文化形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
本文编号:
2677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77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