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于坚诗歌的本体性叙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01:59
【摘要】:于坚作为“第三代诗歌”的重要诗人,对诗歌以及诗歌创作有着清醒的认知,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诗学观念体系,诸如“拒绝隐喻”“零度写作”等,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于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从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于坚的诗歌以口语化与叙述性著称,然而,与研究语言的成果相比,对其叙述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便是在此研究背景下,以于坚诗歌的本体性叙述为切入点,力图以小见大,尝试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从注重事物的客观呈现,不做意义的延伸这一本体性叙述方式来进行于坚诗歌的解读,进而全面探究、了解于坚的诗歌书写及诗学观念。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首先对于坚诗歌现有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确立本文运用本体性叙述理论对诗歌作品进行分析的研究目的。其次,阐明本文研究的意义。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论文第一章重点分析于坚诗歌本体性叙述的背景和契机。首先梳理诗歌语言从五四时期主张白话到第三代诗人主张的以口语入诗的发展脉络,揭示“口语”书写的真相。然后再由“盘峰论争”引入对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的探讨,重点阐释民间立场及于坚的诗学主张。最后,探讨在以上诗学理论及于坚“拒绝隐喻”等诗学观念指导下,其创作呈现出的明显的本体性创作倾向和叙述性特质。论文第二章分析本体性叙述在于坚诗作中的具体表现方式。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于坚诗歌中首先呈现的是创作主体的转变,即创作主体从文本中撤退。再者,于坚在回归日常的诗学主张下完成了叙述对象的转变,即抛弃意象的过多指向,关注事物本身。论文第三章则重点关照于坚具体实现本体性叙述的手法,即通过语境、语感来达到流动的诗性,并借助反讽手法制造诗歌的内在矛盾,构建内在张力,达到诗性的延伸。论文结语部分试图总结于坚本体性叙述的勇敢尝试,并肯定其诗歌语言对于清理诗坛的陈腐语言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坚“在路上”的创作理念表示肯定。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坚;玛乔瑞·帕洛夫;郝桂莲;;对话于坚:中国与世界的诗歌交流(英文)[J];外国语文研究;2018年06期

2 秦春;;从《于坚的诗》看自我的迷失与救赎——以生态心理学为视点的考察[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3 柯雷;;于坚诗歌中的客观化和主观化[J];扬子江评论;2016年02期

4 霍俊明;;精神肖像:于坚是谁?[J];滇池;2019年02期

5 傅元峰;于坚;;于坚:写作就是对语言的回忆[J];青春;2019年06期

6 于坚;;于坚的诗[J];作品;2017年12期

7 于坚;高凯;;一部被像诗歌一样折叠起来的长篇小说——于坚《小镇》陇东诗群在线研讨发言摘编[J];飞天;2018年05期

8 于坚;;于坚的诗[J];作品;2018年11期

9 于坚;;于坚近作[组诗选三][J];中国诗歌;2016年08期

10 ;于坚:我的诗是消过毒的,不会害你[J];记者观察;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祖君;;清洁的写作:拒绝隐喻——于坚论[A];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3年

2 唐小林;;最民间的,恰恰是最宗教的——于坚民间诗学的神学背景[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文刚;;“城市”和“乡村”: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4 柯雷;梁建东;张晓红;;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罗小凤;;诗歌张力的建构——阿毛诗歌特质之探[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彭晓玲;于坚:保留灵性生活记忆[N];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

2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鲍勃·迪伦在北京的暴雨中是动词[N];中国青年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李博;热爱迪伦,就是热爱此时此刻的生命[N];中国艺术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舒晋瑜;于坚:我要在诗歌中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于坚:我的写作是一种提醒[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1年

6 安琪;于坚:“我一直是个故乡诗人”[N];经济观察报;2006年

7 胡永刚;于坚的提问[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开义;于坚 云南大地滋养的诗人[N];云南日报;2004年

9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于坚:百年新诗未辜负汉语[N];深圳特区报;2016年

10 本报记者 兰世秋;诗歌从来不是谋生的饭碗[N];重庆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珂;于坚诗歌的本体性叙述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胡纪功;论于坚的诗学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刘书景;于坚诗歌的日常生活书写[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4 夏晓惠;于坚的“后退”诗歌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5 谢娜;于坚诗歌意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6 史渊;于坚的主体性及其散文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7 李发荣;于坚散文体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田甜;于坚散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孙发翔;于坚诗歌论[D];南京大学;2012年

10 陈冬梅;走在归家的路上——评于坚重建生命现场的诗学特征[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92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92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3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