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诗歌的本体性叙述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坚;玛乔瑞·帕洛夫;郝桂莲;;对话于坚:中国与世界的诗歌交流(英文)[J];外国语文研究;2018年06期
2 秦春;;从《于坚的诗》看自我的迷失与救赎——以生态心理学为视点的考察[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3 柯雷;;于坚诗歌中的客观化和主观化[J];扬子江评论;2016年02期
4 霍俊明;;精神肖像:于坚是谁?[J];滇池;2019年02期
5 傅元峰;于坚;;于坚:写作就是对语言的回忆[J];青春;2019年06期
6 于坚;;于坚的诗[J];作品;2017年12期
7 于坚;高凯;;一部被像诗歌一样折叠起来的长篇小说——于坚《小镇》陇东诗群在线研讨发言摘编[J];飞天;2018年05期
8 于坚;;于坚的诗[J];作品;2018年11期
9 于坚;;于坚近作[组诗选三][J];中国诗歌;2016年08期
10 ;于坚:我的诗是消过毒的,不会害你[J];记者观察;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祖君;;清洁的写作:拒绝隐喻——于坚论[A];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3年
2 唐小林;;最民间的,恰恰是最宗教的——于坚民间诗学的神学背景[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文刚;;“城市”和“乡村”: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4 柯雷;梁建东;张晓红;;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罗小凤;;诗歌张力的建构——阿毛诗歌特质之探[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彭晓玲;于坚:保留灵性生活记忆[N];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
2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鲍勃·迪伦在北京的暴雨中是动词[N];中国青年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李博;热爱迪伦,就是热爱此时此刻的生命[N];中国艺术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舒晋瑜;于坚:我要在诗歌中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于坚:我的写作是一种提醒[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1年
6 安琪;于坚:“我一直是个故乡诗人”[N];经济观察报;2006年
7 胡永刚;于坚的提问[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开义;于坚 云南大地滋养的诗人[N];云南日报;2004年
9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于坚:百年新诗未辜负汉语[N];深圳特区报;2016年
10 本报记者 兰世秋;诗歌从来不是谋生的饭碗[N];重庆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珂;于坚诗歌的本体性叙述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胡纪功;论于坚的诗学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刘书景;于坚诗歌的日常生活书写[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4 夏晓惠;于坚的“后退”诗歌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5 谢娜;于坚诗歌意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6 史渊;于坚的主体性及其散文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7 李发荣;于坚散文体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田甜;于坚散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孙发翔;于坚诗歌论[D];南京大学;2012年
10 陈冬梅;走在归家的路上——评于坚重建生命现场的诗学特征[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92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9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