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当下文坛,70后作家已经成为一支越发强劲的生力军,屡屡带给我们惊喜。新世纪以来,70后作家相继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丰富了长篇小说的题材,提升了长篇小说在探索“人与现实”关系方面的能力,推动了长篇小说文体的成熟。关注70后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是对长篇小说文体研究的丰富与完善,也是对70后作家群研究的细化和深入。本文以70后作家的长篇小说为文本,系统深入地探究70后作家长篇小说在反映当下中国现实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分析其在新的文学语境下形成的新的特质,并将其放置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背景中,探究其审美风格的流变及走向。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70后作家长篇小说的发生”为研究目标,分别从70后作家长篇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如何发生以及发生的规律入手,深入细致地考察其发生。70后作家长篇小说的发生是在1990年代特殊的文化语境下、多种力量“合力”的结果。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带来了文化语境的重大变化,时代信息量的激增、文学生产机制的变革等也都对70后长篇小说的发生起到了重要影响。同时,笔者采用了年表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70后长篇小说的创作情况。长篇小说作为一种极具“难度”的文体,其发生发展也有着特殊的规律。70后长篇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生期,并呈现出“批次而出”的特点。第二章主要从主题学的角度对70后长篇小说进行主题分析,分别从成长主题、城市主题、乡土主题和历史主题四个方面,研究分析70后长篇小说在文学主题方面呈现出的时代特色。“成长主题”在70后长篇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几乎每一个70后作家都写过“成长小说”。与50、60以及8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塑造出的一批“青春迷途中的‘梦游者’”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在一片精神的“荒芜”中,他们执意寻找一代人精神上的“巴比伦”。文学是时代的多棱镜。作为与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几乎同步的一代人,70后见证了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既感受到消费时代中物质和欲望的魔力,也看到了都市里分裂、错位等种种荒诞景象。后现代文化语境与后启蒙的视角使他们看到城市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给人们精神的内伤与疼痛。无论是城市边缘人的舞蹈,物性都市的多维透视,还是对城市里的“异乡人”的观察,都给人以新的审美体验。乡土一直是现当代文学书写的重要资源,也是认识中国的重要视角。70后作家的成长几乎与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变革同步,既亲历了农村由合作社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也看到了因农业税的取消和土地流转带来的农村阶层的分化,现代性因素的入侵使得乡村社会的伦理秩序彻底失守,70后作家完整的乡土经验和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得他们的乡土书写别具价值与意义。70后对历史书写的执着,特别是《认罪书》《北鸢》等成熟之作的出现,成为对“70后历史感淡薄”这一观点的反驳,而70后作家在观看、书写历史时也呈现出边缘化、个人化的特点。葛亮、海飞等作家对民国历史的书写也让人眼前一亮。第三章主要是对70后作家长篇小说的艺术探索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的微观化写作、70后“后先锋”式书写、70后“小长篇”艺术的独特性及其审美价值几个方面。在文本细读及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70后长篇小说艺术探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发掘其独特性与价值。论文结语对70后长篇小说的审美价值与意义、创作局限与不足进行分析、总结,并根据其创作实绩预测70后长篇小说的未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繁华;张清华;;“70后”的身份之谜与文学处境[J];文艺争鸣;2014年08期
2 唐心恬;;脱胎于中篇小说的长篇小说之困——刘玉栋小说《年日如草》分析[J];名作欣赏;2014年09期
3 刘涛;;70后六作家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12期
4 孟庆澍;;小说、批评与学院经验——论徐则臣兼及“70后”作家的中年转型[J];文学评论;2013年02期
5 贺绍俊;;点评“70后”[J];鸭绿江(上半月版);2013年03期
6 张丽军;;未完成的审美断裂:中国70后作家群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02期
7 张丽军;;“蝴蝶尖叫”与“老僧入定”——70后作家的两种历史出场模式[J];山东文学;2012年09期
8 黄发有;;文学与年龄:从“60后”到“90后”[J];文艺研究;2012年06期
9 张莉;;关于70后小说家的写作难局[J];文学自由谈;2011年04期
10 洪治纲;;代际视野中的“70后”作家群[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黄尚恩;;“70后”作家,在喧闹中孤独迈进[N];文艺报;2012年
2 雷达;;新世纪文学的精神生态[N];解放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关建华;“70后”作家中篇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常思佳;存在与可能-70后作家小说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段劲松;论“70后”作家在新世纪的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
本文编号:
2697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97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