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张悦然小说的“自我”书写

发布时间:2020-06-05 17:37
【摘要】:从青春文学到纯文学的写作,张悦然从未放弃对“自我”的书写。无论是早期对青春残酷、忧伤的记录,还是近年来将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议题纳入视野,张悦然关心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隐藏在故事背后“自我”的内在纠葛以及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张悦然一贯以“80后”作为叙述对象,记录这代人成长过程中精神的分裂和心理的变动,并对受困的“自我”进行残酷化和想像化的处理,折射出一种别样的审美意味。张悦然的很多小说都在讲述“逃离”,他们或是反抗家庭的束缚,或是反抗学校单调枯燥的生活,或是反抗世俗化的文化理念。个体对于自我角色的定位都很模糊,存在世俗与理想分化的焦虑。对于主体精神的分裂与迷失的现象,张悦然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展示:不单单烛照了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更是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勾画出家庭教育、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面对文明的精神苦难和宏大的历史,这个“自我”呈现出一种萎缩之相,既无力与社会、历史相抗衡,也拒绝与群体沟通交流,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在张悦然的文本实践里,作家有意识地摒弃了传统的叙事路径,从多元化的都市符码、三种不同的叙述声音(“梦呓”的我、“复调”的我、“失语”的我)以及后现代的叙述策略三个方面,开掘个体深层的意识,描写被传统伦理和现代机制所压抑、遮蔽的个人经验。小说中的酷虐叙述、从未放弃过的个人化表达以及梦幻书写,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残酷书写源于作家的补偿心理,通过对自我内心“阴影”的宣泄和转移,让缺失的体验在文学想象中得以实现。在文化工业的推波助澜下,张悦然在作品中积极表达自我,这种“个人化写作”遵循内心经验的驱动,超越了公众的群体需要,谋求的是一种人性的关怀。作品中关于梦境、幻想等“梦幻”特征,其实作家以焦虑的心理体验为基础,形成的对梦幻对象思虑的表征。张悦然的小说书写了时代变迁下被忽视和遮蔽的个体或痛苦、或失落、或孤独的心理体验,揭示了“80后”在时代大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创伤。面对受困的“自我”,张悦然为其找到了两条逃离的出口——艺术与宗教信仰。艺术为人物提供了精神支柱,宗教信仰则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这种书写的内在根源就在于对作家对自我存在及其困境的深切体验。无论是早期带着死亡气息的疼痛爱情的书写,还是转型后之于中年人的孤独倔强的思考,张悦然都鲜明地表达了“我是为自己”的一代人的声音。同时,张悦然的写作让人们看到,看似单薄的“自我”书写在拓展了艺术空间、情感空间和思考空间之后,同样能散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远航;;张悦然:过一种“危险的文学生活”[J];决策探索(上);2018年03期

2 王芳;;艰难的破茧——读张悦然新作《茧》[J];文艺争鸣;2018年05期

3 宋晗;;历史叙事与个人叙事合流下的再突入——浅谈张悦然长篇小说《茧》[J];文教资料;2017年Z1期

4 宋柯;;从《茧》的历史书写浅析“80后”作家张悦然的转型[J];文教资料;2017年32期

5 飞龙;;细腻柔情张悦然[J];中学生时代;2006年21期

6 黄江苏;;直面前辈的历史与我们的生活——读张悦然的《茧》[J];扬子江评论;2017年01期

7 本刊编辑部;;张悦然《茧》及80后写作现状[J];艺术评论;2017年01期

8 李振;;旧梦重圆:青年的突围或狡黠——从《茧》看张悦然的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02期

9 孙洪菲;;罪与罚——论张悦然的长篇新作《茧》[J];名作欣赏;2017年14期

10 杨庆祥;;罪与爱与一切历史的幽灵又重现了——由张悦然的《茧》再谈80后一代[J];南方文坛;201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2 陈熙涵;;当“80后”遭遇前辈作家[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3 杨庆祥;金理;黄平;;“80后”写作与“中国梦”(上)[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4)[C];2011年

4 孙桂荣;;从“70后”到“80后”:“断裂”的青春表演?[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5 白烨;;不可阻挡的崛起——文坛“80后”答问录[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6 李欣;杨慧;薛巾一;;“80后”写作市场性与时尚性研究[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7 傅逸尘;;“80后”文学呼唤同代批评家[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钟华;孤独是人生的一部分[N];科学时报;2011年

2 苑广阔 书评人;2016原创虚构类写作实力作家坐镇[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年

3 徐刚;从张悦然《茧》看“80后”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N];文艺报;2016年

4 文学批评家、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莉;逆流而上,破茧而出的成长[N];解放日报;2017年

5 郭艳;布满荆棘的“回家之路”[N];文艺报;2017年

6 王宏图;青春书写的移植与重塑[N];文汇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金涛;回望历史 回望青春[N];中国艺术报;2017年

8 聂梦;溃败者的主体性疑难[N];文艺报;2017年

9 罗放;热爱背后是绝望[N];新华书目报;2017年

10 李静媛;葛亮的民间书写:他们像盐一样平凡,,也像盐一样珍贵[N];中国艺术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阮明山(NGUYEN MINH SON);越南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接受(从2000年至今)[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鑫;青春成长中的感时忧史[D];吉林大学;2019年

2 赵璐;论张悦然小说的“自我”书写[D];安徽大学;2019年

3 尹璐;青春的蜕变—张悦然小说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4 吴晓宇;论张悦然小说创作的“变”与“不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5 陈淑瑞;张悦然小说创作论[D];济南大学;2017年

6 莫灵芝;从“偶像”写手到青年作家—张悦然小说创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钟澄安;张悦然小说的青春世界:困境中的人性关怀与唯美救赎[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彭盼;张悦然小说中的比喻修辞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匡杨乐;张悦然小说语言的超常搭配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康馨;从“自我同一性”看“80后”写作主题的精神变迁[D];山东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98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98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0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