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中唐讽谕赋对朝鲜朝中前期讽谕赋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8 23:33
【摘要】:讽谕赋通常指在本意不便明说或为求说得明白、形象、生动、含蓄的情况下,借用比喻、寓言、故事或其他方式来说明道理,达到委婉地启发、规劝、教导别人或者进行讽刺谴责目的的赋或者赋体文。虽然赋在产生之初,是一种娱乐文体,但在两汉时期随着赋作家地位的改变以及儒家诗说的巨大影响,赋被赋予了明确的讽谕功能。相比汉赋,到了唐朝,尤其是中晚唐时期,由于政治、思想、文学等多方面的影响,赋的讽谕内容得到较大的丰富,其艺术形式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多可贵的创新之处,并成为中唐文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据《全唐文》《全唐赋》所载辞赋统计,约65篇讽谕赋。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都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而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因而随着其相关文学作品的东传,对整个古代朝鲜时期的文学创作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朝鲜朝时期是辞赋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辞赋作家及作品。尤其是朝鲜朝中前期,受国内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量的辞赋随之涌现,据《韩国文集丛刊》所载辞赋统计约有89篇讽谕赋。由于中唐和朝鲜朝中前期均产生了较多的讽谕赋,因而本文以这两个时期为时代背景,以《全唐文》《全唐赋》和《韩国文集丛刊》中所载的讽谕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影响研究和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对二者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二者之间的影响与关联。首先,论文对讽谕赋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别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入手介绍这两个时期讽谕赋的创作背景与概况。然后,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分析中唐讽谕赋对朝鲜朝中前期讽谕赋的影响:对统治者的劝谏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德治国、知人善用及以史为鉴三方面;对时政的抨击和忧虑方面,主要表现为抨朝纲之乱和忧民生疾苦;对丑恶世态的揭露方面,主要表现为趋炎附势、是非不分及见利忘义三个方面。最后,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探讨中唐讽谕赋对朝鲜朝中前期讽谕赋的影响,即对骚体赋及文赋等赋体形式的影响,对善用比兴、活用典故及以颂为讽等表现手法的影响;对主客问答、卒章显志等结构形式的影响。通过对这两个时期讽谕赋的整理与分析,可知中唐讽谕赋对朝鲜朝时期的讽谕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希望本文可以为中韩两国的辞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并对两国文学文化上的交流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I312.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朴孟军;;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朝鲜朝士人辞赋中的时代观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7期

2 权赫子;;韩国学者韩国辞赋研究述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权赫子;;朝鲜朝中后期《文选》接受与辞赋创作[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詹杭伦;;韩国(高丽、李朝)科举考试律赋举隅[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罗菲;;谈讽喻的定义及分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权赫子;;朝鲜时代科试律赋考述[J];东疆学刊;2010年03期

7 南哲镇;由“讽”和“谕”的字义来看“讽谕”的意味[J];修辞学习;2004年02期

8 葛晓音;;论唐代的古文革新与儒道演变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01期

9 张啸虎;;唐赋略论[J];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08期

10 马积高;;论唐赋的新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延红;朝鲜抒情小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周兴泰;唐赋叙事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赵俊波;中晚唐赋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明玉;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2 刘莉莉;白居易讽谕诗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4年

3 孙守雨;朝鲜朝中前期咏史赋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与发展[D];延边大学;2013年

4 王修杰;中唐古文作家辞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宁冠男;论中唐寓言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田宁;唐代讽刺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03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03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4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