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刘勰“才性”说

发布时间:2020-06-10 00:02
【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倡“才性说”。就审美创作活动看,所谓“才性”,涉及文艺创作者的个性才能、品德情操、气质秉性、才力天赋方面的问题。“才性”禀赋与“气”相关。文艺创作者因其先天禀赋与后天所处地域条件、成长环境、修习教养、家庭陶染等等方面的作用,致使其表现出“才性”的区分,有其所短,有其所长,有偏才和兼才的不同。文艺创作者独特的气质、个性,形成其各具特色的审美诉求、审美趣向,并影响及审美创作活动。“气”有“上下”、“清浊”、“阴阳”之分,文艺创作者的气质、个性则有刚柔之别。所谓“才分不同,思绪各异”(《附会》);“姜桂同地,辛在本性”(《事类》);“性各异禀”(《才略》)。文艺创作者才能、个性方面确有差异。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审美风貌的形成乃是一个“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的流程,文艺创作者“才性”有庸有俊,所禀赋之“气”有刚有柔,加上后天的学习有浅有深,学习的内容有雅有郑,所以说,审美创作活动乃“情性所铄,陶染所凝”的过程,由此,则呈现出“笔区云谲,文苑波诡”的现象。具体说来,“才性”对于创作者的智能结构以及审美构思活动的开展和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审美创作活动之中,创作者的“才性”高低能动的决定着文艺作品的平庸与杰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体性》《养气》《才略》等篇都对审美创作者的艺术性情修养与艺术才能养练进行过相关论述,多次强调艺术家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养,即才、气、学、习的重要性,审美创作者如何养气、静性、如何积学储宝、酌理富才以提升“才能”,提高审美创作能力,进而创作出杰出、隽永的作品。《文心雕龙》中有关“才”的论述颇多,如“才锋”“才疏”“才力”“才气”“才果”“才性”“才颖”“才富”“才馁”“才思”“才悬”“才情”“逸才”“才英”“俊才”“才力沉亣、偏浅无才”“溢才”“奇才”“实才”“才绮”等都可以看出刘勰十分重“才”。的确,任何艺术创作都需要其特定的才能,且优秀的艺术创作者更须具有非凡的“天才”与“才能”。而性情的养练直接关乎创作者内在才气、才性、风韵、内在气质。才性养练不同创作者的个性、气质、情调等都会有所不同。创作者的“才性”对于在审美创作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其成败与否。才力决定审美主体创作艺术作品的平庸与杰出,而文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情性是在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情感因素,不仅仅包含审美创作主体的情性,也包含审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志、意象等内容。而审美创作主体要有充沛的精力,才能完成具体的文艺创作,因为“玄神宜宝,素气滋养”。审美主体智能结构在具体的文艺创作中,“心术”必不可少,因为心术养练,能在具体的创作中勾联形成完美的意象,又能在作品中注入真实情志。而写真是在具体文艺创作中,审美创作主体的本真天性回归,刘勰在《宗经》篇讲一则情深而不诡,则是强调注重情感的真实性,由此,“才性”养练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链接构成一大整体,基于此,本文将通过才力说、情性说、养气说、心术说、写真说五方面解读刘勰的“才性说”,揭示其对于审美创作者智能结构建构的美学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燕;;读《文心雕龙·体性》札记[J];文学教育(下);2015年06期

2 刘勉;;《体性》:古典个性风格诗学的体系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10期

3 徐梅;;人论到文论:魏晋“才性之辨”与《文心雕龙》的理论建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4 桂昕翔;;从《体性》篇看刘勰的文学风格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5 夏东锋;;风格与作家个性——《文心雕龙·体性》篇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1期

6 王治理;;《论衡》对《文心雕龙》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曾明;;“性灵”语源探——兼论《诗品》重“天才”[J];文学评论;2009年03期

8 张健;;文道、才性与心术——《文心雕龙》几个理论命题及其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J];学术研究;2009年03期

9 祁凌军;;从《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评看《文心雕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赵敏;;《文心雕龙·体性》刘桢评语疏证[J];文学前沿;200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红利;刘勰的文学风格论试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05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05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8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