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吕碧城的文化选择及文学创作

发布时间:2020-06-11 08:20
【摘要】:作为近代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吕碧城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研究者在论述其思想和文学创作时,对其思想和创作风格的转变却往往语焉不详。本文以吕碧城思想和创作的转变为主要论述对象,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论述吕碧城思想的转变,也即是吕碧城的文化选择。由前期的女权高唱,到后期的皈依佛门,在详细梳理这一转变轨迹的同时试图对其选择做出阐释。引入传统文化作为参照,在女权高唱时期,吕碧城在尊重性别差异性的前提下所追求的女性生命个体的解放,既是对传统的叛离也是对当时主流话语的背离。在内外交困的处境中,佛教文化以其极大的包容性,为吕碧城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尤其是旅居国外之后,出于国家认同,吕碧城自觉选择佛教文化作为自己文化身份和国别身份的象征。第二部分论述吕碧城在文化选择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学观。吕碧城在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坚持以“雅”文学观作为创作的准则,吕碧城提倡的“雅”文学观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文言,同时也隐含着对于文章内容的要求。在其女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下,吕碧城提出“本色书写”的原则,从女性性别本色和尊重文体本色两个方面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实性。而其独特的行游经历使得吕碧城也非常重视个人境遇对文学创作的作用,跨越空间的个人行游不仅为创作主体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而且对创作风格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吕碧城的创作属于古典文学的范畴,但其《纽约病中七日记》,是一篇用白话写作的日记体散文,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吕碧城对于白话文的态度:“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正是在其文化选择的影响下,吕碧城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新旧杂糅的风貌。吕碧城的“雅”文学观使得她的诗歌创作呈现出“诗半旧”的特征,在诗歌内容上有所突破的同时固守古典诗歌的形式。在词的创作上继续前人推尊词体的努力;在“破体”的理路之外,由“本色书写”出发,将其词创作纳入“辨体”的范畴。而其文的创作则在互文性的视角下,从文本互渗和文体互渗两个角度突破了传统书写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荣;;女性书写传统的近代困境与吕碧成词创作[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2 刘宝珍;张帅;;《大公报》对吕碧城“晚清启蒙女性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基于对报人英敛之与吕碧城的社会关系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3 熊慧颖;;吕碧城戒杀护生观念及其对西方保护动物运动的传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4 夏晓虹;;吕碧城的个人完足“女学”论[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年02期

5 花宏艳;;吕碧城游记中的西方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01期

6 王天根;;男女平权抑或性别政治中的革命——清季女性精英身份认同的两种路向及其书写[J];安徽史学;2015年01期

7 崔金丽;;吕碧城与北洋女子公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年01期

8 耿春晓;;论吕碧城的护生思想[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戴颖;;碧城词的报人心境和女官视角[J];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05期

10 杨q;;吕碧城与楚骚传统[J];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慧敏;民国女性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2 李奇志;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萌;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D];河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旭初;清末民初现代知识女性群体的形成[D];鲁东大学;2016年

2 孙越;晚清女报人吕碧城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于瑞琪;英敛之时期《大公报》的女学话语建构[D];吉林大学;2016年

4 谭沁;1902-1949年《大公报》女记者群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马浩t@;近代女权风云人物吕碧城研究拾遗[D];扬州大学;2016年

6 辛田静;民国“奇女子”吕碧城及其女子教育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彤;吕碧城兴办女学活动与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耿春晓;晚清至民国时期闺阁才女的人生变迁[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崔小阳;女报人吕碧城的女性解放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牛牧原;晚清女报与女性创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07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07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2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