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战斗”与“发见”:胡风文艺批评的实践品格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18:18
【摘要】:胡风,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家,他的“战斗”和“发见”是极其重要的实践理论话语。他的小说、诗歌、电影以及文艺现象批评都有所体现。作为一位拥有人道主义情怀的文艺理论家,一方面他坚持用“战斗”的立场去探究作品和作家,极为重视作家的“受难”精神和“战斗”品格,另一方面他从关怀人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现实,去“发见”作品的真实以及人物的“精神奴役创伤”。同时,在这种理论术语的建构中,胡风树立起了他“战斗的诗人”、“战斗的理论家”形象。同时目前已有的胡风的文学批评或者文艺批评的研究已有不少,但探讨他的文艺思想尤其是他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中体现出来的实践品格的研究少之又少,只有少量的论文中有不成体系的探究。本文鉴于此,着重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的实践观这一背景中探究胡风文艺批评的实践品格,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中国1930到1940年代的传播作出相应的回应,最重要的是为胡风文艺批评的实践品格找到理论背景。本论文第一章通过探究胡风的文艺批评的实践观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追溯实践观以及梳理胡风的实践观的背景,勾勒出胡风的文艺批评的强烈的现实主义个性以及忠实的五四情怀,其中涉及对西方文学理论尤其是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吸收与转化对胡风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为“战斗”和“发见”的实践品格的现实性做背景梳理。第二章主要是阐述胡风文艺批评之于作家、作品的意义。即他的文艺批评展示出来的实践品格:“战斗”和“发见”。其中“战斗”主要是针对作家的评论,主要探讨国内外现实主义大师的人格,尤其是受难人格的精神气度和战斗立场,以及关注人的存在的人道主义情怀。“发见”是针对小说、诗歌、电影等文本。在小说批评中去发见民众的“精神奴役创伤”,探究人性,启发民众实现真正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在诗歌批评中去“发见”真正的作家和诗人,“发见”诗歌的真实性和主客体化合的创作原则;第四章讨论胡风文艺批评的实践品格关于战斗的强调与左翼批评家矛盾和周扬的实践观的悖离之处,与京派批评家朱光潜和李健吾在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实践观,发现人性的相通之处。第五章主要是阐述胡风文艺批评的实践观在不同时期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结语部分主要是把胡风的文艺批评的实践观放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来探讨,同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后产生的新的含义,对中国学界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方竞;朱旭晨;;“诗”与“散文”的差异——胡风左翼文学批评的再认识(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2 陈方竞;朱旭晨;;“逆流的日子”里的批评理论建构——胡风左翼文学批评的再认识(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3 陈方竞;朱旭晨;;理论思考的深化与“理论局限”的成因——胡风左翼文学批评再认识(二)[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陈方竞;朱旭晨;;1930年代的“作家论”呈现的最初面目——胡风左翼文学批评的再认识(一)[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高文波;;胡风文学批评概说[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刘玲;陈娟;;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论马克思对康德实践观的超越[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高文波;;论胡风的古代文学批评[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赵啸非;;胡风文学的批评观[J];文学教育(上);2008年08期

9 高文波;;胡风文学批评研究断想[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高文波;;论胡风的文学批评文体[J];理论月刊;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庄桂成;;胡风与苏联模式文学批评[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丁静;胡风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及其当代意义[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周惠;胡风文学批评别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力;对话:胡风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霞;穿行在个人与“乌托邦”之间[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建华;论胡风文艺思想的现代生命意识[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38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38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8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