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桐城派咏物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15:29
【摘要】:咏物赋是赋家将客观事物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言理等方式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以辞赋作品的形式借助外界事物表现自己的感情。桐城派赋家将生活中常见的器物、饮食、动植物、自然气象等纳入咏物赋的创作范围内,扩展了辞赋的表现范围,使得辞赋与日常生活相关联,也使得咏物赋更为俗化,增强了辞赋的趣味性和接受度。其题材的选择是受到特定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化政策、学术流变和文坛思想这类共性因素的影响,也是其学派的赋学主张、所处地理位置及辞赋创作家个人境遇影响的结果。桐城派咏物赋其主题主要指向歌功颂德、托物咏怀、针砭讽刺三大方面。用以歌功颂德的辞赋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论述吟咏之物的神圣与庄严,将带有美德君权寓意的物体作为对君王的贤德与仁政的实施进行歌颂的载体。托物言志的咏物赋体现了桐城派赋家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希望通过自己品德的自律来改善环境,积极入世,谋求天下的福祉,也展现了桐城派赋家在失意时对于品德的坚守、自我的宽慰、初心的警示,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讽刺针砭之赋中,桐城派人士将大我的意识投注于小我的文章之中,辞赋中所透露出的犀利讽刺与无奈暗嘲都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意识。从这类主题辞赋可见桐城派人士在面对社会阴暗面时将文学之用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辞赋中所显露出来的强烈个人风格,也更能显示他们的学识与品性。桐城派作家虽以古文著称,但在辞赋创作上借咏物赋表达了对于自身现状的认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人生理想的抒发,展现了桐城派群体的共同诉求与社会理念。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波;;汉宋之争与桐城派考据思想嬗变[J];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06期

2 吕双伟;;从姚鼐《古文辞类纂》“哀祭类”收录楚辞看古代文章的分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3 李倩倩;;张惠言学术传承与赋学思想——以《七十家赋钞目录序》为中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洪桐怀;;清初政治文化生态与桐城派文风转型[J];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01期

5 陈国安;;清初文化变革与桐城派[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6 彭国忠;;从重古轻骈到援散入骈——古文大家梅曾亮的骈文创作[J];文学遗产;2012年02期

7 王思豪;;论桐城派古文选本中的古赋思想——以《古文辞类纂》等主要古文选本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许结;;鲍桂星《赋则》考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洪桐怀;;桐城派与清初文学归雅思潮[J];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02期

10 汪祚民;;《古文辞类纂》重视辞赋选录的理论指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成强;明清桐城望族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文彬;方苞时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陈春华;清代书院与桐城文派的传衍[D];苏州大学;2013年

4 汪孔丰;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与桐城派兴衰嬗变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5 邰红红;曾国藩与桐城中兴[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夏照芳;曾国藩对桐城派诗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湘潭大学;2013年

2 王丽;桐城派三祖与桐城派的立派及学术传播[D];安徽大学;2012年

3 吕敏;桐城派与中国诗学传统[D];安徽大学;2012年

4 路建国;桐城派文统与道统之关系[D];云南大学;2010年

5 孙勇;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6 童丽慧;论桐城派游记创作[D];安徽大学;2007年

7 赵栋栋;桐城文派的形成及其古文理论意义之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来春;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39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39848.html

上一篇:船山诗学三论  
下一篇:雷平阳诗歌创作论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f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