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7 12:34
【摘要】:萧红仅仅活了短暂的三十年,却用了整整十年的生命来写作,在还没能够在成为作家的路上丰满自己的羽翼时,她便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等一系列佳作。她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颗特立独行的“流星”,倔强地用自己的方式,走着自己的轨道,虽然很快消逝了生命,却留下了一道永不会被抹灭的绚烂光彩。关于萧红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涵盖了各个方面,从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到作品文本的研究,从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到女性主义的研究等,本文选取了萧红作品中历来不被重视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试图尝试从新的角度分四部分对萧红进行新的剖析。第一部分,总结萧红小说中众多男性形象。家庭对于萧红的意义是特别的,她穷极一生都在追寻心中的家园,所以本章分别从“家族内”和“家族外”两节进行形象解读;第二部分,通过对男性形象的分析为支撑,结合萧红的生活经历,揭示萧红笔下男性形象的审美特质,发掘其写作中的独创性和可取性。其女性化、抒情诗化的书写方式和客观化、儿童化的叙事视角让作品更富韵味,悲剧情怀更是将作者对世态人生的感悟融入作品之中;第三部分,从萧红的生活出发,在当时特殊的历史大背景下,叩问其笔下男性形象塑造的渊源,探寻生活经历对于作家创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第四部分,透析男性和女性两性关系的变化,从萧红身为女性作家的创作心理出发,影射女性作家群里的生存困境和尴尬的创作处境,让男女两性都能关注到女性的解放,人类的平等,以期达到两性和谐的理想境地。萧红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的艰屯之际,阶级压迫愈演愈烈,民族存亡危在旦夕,这样的社会没法给予萧红一个安定温暖的家,但却给了她一片艺术成长的沃土。成长的环境赋予了她一双敏锐的眼睛,任何社会的不平等、贫富的差异、阶级的压迫和民族的存亡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可以说,是这个社会给了萧红所有苦难,也是这个社会的苦难铸就了萧红的一切成就。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自奋;《孩子的讲演》告诉我们的——萧红创作的一种细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张懿红;谈萧红后期的小说《山下》的主题[J];社科纵横;2001年04期

3 赵靖;萧红·萧红作品·萧红网页[J];图书馆建设;2002年01期

4 滕新贤;冲破低矮的天空——论萧红体的女性文体特征[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王义祥;谈萧红散文的特色[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2年06期

6 胡慧明;论萧红创作的艺术个性[J];云梦学刊;2002年03期

7 王义祥;;萧红思想意识探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邓辅玉;论萧红的婚恋及其创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蔡荷芳;论萧红散文的个性化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10 全艳萍;关于寂寞的一种分解——萧红创作中的心理结构分析之一[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晓庚;;萧红的创作反映民族时代精神——兼谈其社会化因由[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郭淑梅;;萧红研究的历史嬗变及学科建构意义[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宋晓庚;;关于萧红研究的几点建议[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黄子平;;诗人萧红[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秋山洋子;;《风雨中忆萧红》我感[A];丁玲与中国女性文学——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6年

6 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7 黄晓娟;;萧红与现代史上女性作家的精神差异性[A];东方丛刊(2002年第4辑 总第四十二辑)[C];2002年

8 宋晓庚;;年年朝朝暮暮 不过丁忧离歌——谈萧红和她的作品[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9 钟耀群;;人间天上长相伴——《端木与萧红》前言[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10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雅茹;萧红研究的现状与焦点[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余话[N];吉林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杨宁舒 蔡东民;萧红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N];黑龙江日报;2009年

4 记者 蔡东民;萧红研究会萧红文学院黑龙江文学馆在哈揭牌[N];黑龙江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杨宁舒;纪念萧红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召开[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宁舒;擦亮萧红名片 提升文化实力[N];黑龙江日报;2011年

7 郭淑梅;哈尔滨:萧红国际化文学基因的生成之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杨宁舒;我省打造“萧红系列文化品牌”工程[N];黑龙江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宁舒;做精“萧红”文化名片[N];黑龙江日报;2011年

10 秋石;寻找萧红“小妹”[N];文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3 黄晓娟;雪中芭蕉[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琳;萧红及其作品的生命追寻[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仙花;萧红:凝视荒凉[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郑萍萍;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D];青岛大学;2003年

4 王琪玮;新时期以来萧红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黄蕾;论萧红散文的寂寞情怀[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小英;萧红文学创作中的文体意识与个性化叙事[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晓晨;新时期以来萧红接受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许嫩红;鲁迅精神脉络视阈下的萧红文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金香丹;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刘金嵛;回忆里的烛光—从《回忆鲁迅先生》看萧红[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45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45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e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