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中国动荡不安。随着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小说中的“在路上”意象也逐步登上文学舞台,成为现代作家书写现代社会、表达现代观念的主要意象之一。“在路上”意象的设置与知识分子的“士志于道”的传统观念和现代知识分子的时代认知和心理体验息息相关,它一方面记录了中国现代各阶段知识分子的生存现实,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知识分子追求现代理想时的奋斗过程,还反映了这一群体的现代精神状态。在家国残破、民族危亡、社会动荡的关键时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毅然扛起肩上的责任,走在时代的前列,为重建文化体系日夜不息地深入思考,为挽救家国毫不退缩地勇敢尝试,为社会安定积极昂扬地不懈追求。“在路上”意象在现代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继承了古代文人“志于道”的高尚情操的现代知识分子用这一意象表达更为丰富的意义。本文将从“在路上”意象产生的精神根源和其在文学文本中的形成梳理“在路上”意象从古代文学到现代小说中的设置与演变,并着力从“在路上”意象的表达中提炼出相应的主题象征内容和精神内涵,并厘清其审美价值与思想价值。本文将从五部分入手来论述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在路上”意象。第一部分主要交代将“在路上”意象作为研究对象的目的以及研究的意义,并梳理相关的研究文献,确定具体的研究范围和方法,并界定意象、空间意象、“在路上”意象等主要的概念。第二部分主要从“在路上”意象产生的精神根源以及其在文学文本中的形成表述,从古代“士志于道”的文人传统,到现代语境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道”,分析“在路上”意象产生的深层次的精神根源,从《诗经》到《离骚》,分析其如何在经典文学文本中成熟,再探究现代小说中“在路上”意象的发展,并从空间上进行分类。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的是“在路上”意象的主题象征。通过梳理现代小说中的“在路上”意象,分析主体“在路上”行为生成的原因、目标类型以及心理状态等因素,分析出丰富的象征意义所传达出的特定主题。例如在封建力量依然强大、现代社会战火连绵的状况下,“在路上”主体为了逃脱个体身心束缚、逃离现实生存困境所传达出的逃避主题;思想意识相对自由、有现实的生存需求和济世担当的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内心安宁、寻觅生存之地、寻求救国经世之道所衍生出的寻找主题;等到所寻找的目标趋于明晰,历经坎坷彻底醒悟之后的知识分子专一追求家国安泰、理想人格而传达出的追求主题。不同的主题代表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境遇、思想高度和选择倾向。第四部分主要论述的是“在路上”意象的精神内涵。“在路上”是经历文化积淀,具有承继特征和现代特征的意象,包含着知识分子的真挚情感和态度,也展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在传统乡土意识的对照下,“在路上”所呈现出的就是知识分子“文化失根”现代经历所滋生出的漂泊状态;受“以内乐外”的思想的指引,“在路上”始终传达出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现代信念;在古代中国游学传统经验的对比下,“在路上”的生命表达极端而残酷,在此情境之下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对原始生命强力的认同感和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识。第五部分主要论述的是“在路上”意象的价值。通过对“在路上”意象的语言表达上的突破和空间连接属性的探索,分析其审美价值。结合“在路上”意象古今传承的代表性特征和现代作家对它的认可来考察其文学史价值。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现代小说中的“在路上”之“象”,是现代知识分子面临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共同催生出来的,但“在路上”意象的主体表现出对困境的积极的应对态度,自觉思考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出路。“在路上”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的现代遭遇,表达了知识分子敢于奋斗、不懈追求、绝不放弃的现代精神气质。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家进;;三重文化夹缝中的李珊裳——解读陈学昭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06期
2 纪兰香;;本土、异域、虚拟世界——清末民初小说的三重叙事空间[J];理论界;2014年11期
3 成尚荣;;行走的意义与意象[J];江苏教育;2014年25期
4 张勐;;“一个知识分子的道路”——建国初期思想改造对《工作着是美丽的》主题之规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06期
5 钟佳蓉;;鲁迅小说里知识分子的行走模式[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胡铂;;浅析“中国形象”的“他者”身份对于中国文化自审的影响——以华人旅行文学为例[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年05期
7 赵富强;;行吟在“路”上的灵魂——从《过客》中的“路”这一意象群看鲁迅精神[J];语文学刊;2011年03期
8 杨保林;;旅行文学三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李丹梦;;“侨民文学”与“异域情调”——关于鲁迅的乡土文论与乡土小说[J];南方文坛;2010年05期
10 舒增付;;生命漂泊的真实流露,宗教精神的传奇消解——论许地山小说中的漂泊意识[J];名作欣赏;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桃霞;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延红;论《野草》中“路”意象的艺术独创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2 张Pr;中国现代旅行小说的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谢明子;极度体验与艾芜的《南行记》[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亚炜;论艾芜的流浪汉小说及其漂泊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随清娥;鲁迅小说意象主题论[D];聊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
2746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4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