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叙事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16:07
【摘要】:诸子百家中,庄子以其超尘绝俗的思想和肆意汪洋的文风,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前人研究庄子,多从哲学、语言学、美学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却少有从叙事角度对庄子进行研究。《庄子》一书,多以寓言为主,一篇往往以数个故事或典故组成,看似行文杂乱,内容荒诞,实则有着严谨的叙事思路和技巧。本文立足《庄子》文本,以西方叙事学为理论参照,先秦叙事传统为补充,对《庄子》的叙事艺术进行深入分析,以论证其在中国叙事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把握中国古代叙事的经验或教训,促进中国当代叙事理论的实践和发展。“三言”(“寓言”、“重言”、“卮言”)是庄子叙事的重点,这在《寓言》和《天下》篇中早有提及,通过对“三言”进行探讨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寓言”是“藉外论之”,几乎完全由虚构性叙事组成;“重言”则是半虚构叙事,既有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言行,也有庄子假借他人之口而诉其思其想的故事;“卮言”则夹叙夹议,点明上两言中的寓意,并使三者成为一个整体。可以说,“寓言”是骨,“重言”是肉,“卮言”是魂,《庄子》就是通过这些亦真亦假、奇怪诡谲的人和物的故事,隐喻和显现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思想。《庄子》中的叙事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的神(或鬼),如姑射神人、海神若;二是人,或是历史人物,如孔子、颜回,或是虚构人物,如王骀、子舆;三是物,动物、植物、无生命之物。用叙事学理论中的功能型人物观去分析这些性格鲜明的形象,得到结论是这些形象的主要功能都是为了阐释“道”这个最终宗旨而服务的,是典型的功能型形象。并在对叙事形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庄子》的叙事特点,其文章运用铺垫,反衬,渲染等手法,加强了叙事的感染力,并使叙事形象更加生活化和具体化,开创了中国古代新的审美风潮。最后论述《庄子》的叙事策略,可分为三类。一是《庄子》草蛇灰线般的叙事结构,使其整个文章看似散漫实则谨严,处处有伏笔,段段相呼应,大大加深了叙事的逻辑性。二是巧设问答以寄意,《庄子》中大量故事都是以问答形式展开的,虽以问答叙事,其目的却不在事,突破了叙事语言的局限,寄意于言,直指中心。三是不同层次的“叙事者”庄周在不同情境中的叙事声音,加强了叙事的表达,使读者更有代入和感悟。结语部分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了《庄子》叙事对中国叙事传统的影响和意义。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理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对《庄子》进行深入解读,试图全面而深刻地观照庄子的叙事理论,并探讨了在叙事模式的特点和优劣,争取部分揭示庄子文章的叙事所发挥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746759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赖伟卫;《庄子》寓言的审美特征[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2 刘生良;论《庄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对后世散文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本文编号:2746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46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