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解读《子夜》的空间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42;A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京京;张晓东;;论电灯在《子夜》中的叙事作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04期
2 刘绶松;;论《子夜》[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3 秦志希;;论《子夜》创作的理性特色[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4 ;试谈《子夜》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J];语文学习;1959年07期
5 富中玉;《子夜》简论[J];语文学刊;1984年04期
6 万奇;谈《子夜》中的林佩瑶[J];语文学刊;1990年01期
7 肖进;;救国出版社与《子夜》翻印本[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8 罗爱玉;;致茅盾[J];诗选刊;2017年01期
9 刘昕;;《子夜》[J];长江文艺;2017年10期
10 王志敏;宁凤娟;;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J];北方文学;201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腊生;;《子夜》中“三个世界”的阐释及其意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李振坤;;对《子夜》几点细节的疑义[A];茅盾研究(第四辑)[C];1990年
3 罗宗义;;关于《子夜》中的共产党员形象[A];茅盾研究(第四辑)[C];1990年
4 王卫平;;从接受美学看《子夜》的价值取向[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5 刘小中;;瞿秋白与《子夜》[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6 何曼丽;;《子夜》——闪耀光辉的史诗[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五)[C];2017年
7 张颂南;;从美学角度探索《子夜》[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8 姜文;;论《子夜》动机模型的文化根蒂——《子夜》动机模型假说之三[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9 李丹;;近代经济史视野下的《子夜》文学创作——以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发行公债为例[A];中国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10 苏敏逸;;政治理念与小说形式的结合:论《子夜》模式[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桂松;叶浅予两度为茅盾《子夜》插图[N];文汇报;2016年
2 周惠斌;《子夜》出版的前前后后[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甄明;《子夜》的原名[N];人民政协报;2003年
4 朱小棣;子午之夜,混沌经纬[N];文汇报;2015年
5 文学评论家 马季;放弃与坚守[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年
6 李惠敏;《子夜》《边城》冷热之变的启示[N];文艺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吴娜 本报通讯员 龚晨;文学要反映社会[N];光明日报;2013年
8 王昕 陈娜;相比《子夜》《大染坊》里的“这一个”民族实业家[N];文艺报;2003年
9 陈洪标;灯下闲读中[N];中华读书报;2016年
10 胡喜盈;中国首例索赔画稿案画家赢了[N];经理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玉珠;茅盾在俄罗斯的接受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罗滋池;未完成的现实主义:192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多种面向[D];上海大学;2010年
3 管冠生;走进被遮蔽的文学游戏世界[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芊芊;《子夜》中的媒介生活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2 李弘佩;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解读《子夜》的空间内涵[D];西华大学;2018年
3 李巧智;《子夜》的现代性追求及多重缺失[D];辽宁大学;2013年
4 崔莉;文学想象历史—重读《子夜》及“农村三部曲”[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兰建伟;礼貌理论视角下《子夜》中称谓语影响因素的分析[D];燕山大学;2015年
6 盛辉;礼貌理论视角下《子夜》和《呼啸山庄》中称谓语的对比分析[D];广西大学;2013年
7 黄贤君;跨越时空的承袭[D];暨南大学;2012年
8 王芬芬;论茅盾《子夜》对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造性接受[D];南昌大学;2013年
9 李婷;以库恩译《子夜》为例论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10 向晨蔚;茅盾小说两极阅读现象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47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47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