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咏草诗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07:56
【摘要】:草在本文中指以野生草本植物为主,外形较为低矮弱小,不具备较高的观赏和实用价值并有别于花、木等类型的一类植物。作为一种特定植物群体的统称概念,从早期农业时代开始,人们就对草有着丰富的认知,并积累了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处理、利用草的一系列方法经验。可以说,人们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在与草所建立的双向关联中,生发出许多传统的社会观念,使得草逐渐成为一个意象符号,呈现出草与个人情感意志、政治教化、身份认同之间的象征性联系。咏草作品与草意象的发展并不同步,早在《诗经》中的作品创作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较多的草意象,承担着兴发情志的作用。而《楚辞》中诸多草木意象的出现,并形成香草美人、王孙春草等固定文化主题,更为后来咏草作品的丰富和深化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从汉代赋作的推动,到魏晋文学自觉的发生,咏草诗赋才终于逐渐发展为独立的题材创作,进而形成了咏物作品中虽不突出却自有独特内涵的一支。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草,一方面包括总名意义上的泛称,以及不同时空范围下的不同类型,如春草、路边草;另一方面也包括各种草类专名,有具体植物品种,也有如苔、兰等的植物种属。总名草的题咏与创作是咏草诗赋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类作品。从物群的角度去观察草,所呈现的物态特点则相对较为简单,但无论从草的形态、颜色或是与季候变化、空间结构相结合,作者都能够在物我之间寻找到恰当的联结点,将自我的审美意识与草的形态特征相结合,创造出不同的审美画面。在咏草诗赋中,专名草题咏的作品则较为有限。萱草与忘忧的主题自《诗经》起绵延数千年,苔的书写从中透露出人生超拔脱俗的一种境界,浮萍则往往成为文人借以抒发人生遭际的重要物象。咏草诗赋的主题内蕴与情感表达是咏草诗赋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咏草诗赋中所寄寓的主体情感是多样的,其中尤以离别相思为多,同时也结合不同的具体生活体验,将情感视野延伸至生命体验、历史消长、人生选择等不同方面。基于历史传统中的政教体系影响,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在咏草诗赋中加以展现,其所形成的比德与人格象征,则成为建立和推进传统意识形态中被普遍认可的道德人格与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文学表达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本文编号:2757732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本文编号:2757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5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