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看客”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流变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0-07-17 13:57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一系列典型的“看客”形象,这类形象以鲁迅书写为开端且后续众多作品也均有体现,笔者试图通过历史性梳理,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的众作家关于“看客”形象的不同书写。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看客”形象、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看客”形象、“看客”形象及其流变的文学史意义与结语。“看客”形象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形象,虽是率先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和读者视线内,然而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却是一直存在的社会形象,这一形象在朝代更替、时代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下也并未中断,可见这类形象之渊源久远。自20世纪出现“看客”形象到当代文学史以来,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促使“看客”这一形象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层面发生了变化。不同的社会语境造就了异样的“看客”形象,从鲁迅笔下的愚昧乡民,到萧红笔下的街坊邻居,再到左翼作家笔下五四落潮后的社会底层生存者,这些人有的是在旧社会压迫下成长为社会恶瘤且这种恶已浸入血液、溶于骨髓,有的外表上接受了新环境但内在心理依旧被牢笼所困,他们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冷眼旁观,蕴含了作家对生命悲剧的深刻体认。作为现代文学的延续,当代文学中的“看客”形象呈现出与现代文学中不一样的姿态,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心态都发生了改变。当代笔下的“看客”已不局限于看热闹、享乐趣,他们在事件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边缘围观人员,已变为事件的发端者或是影响事件发展的元素之一。当代书写“看客”形象的作家作品有余华的《兄弟》《朋友》等;莫言的《拇指拷》《檀香刑》等;毕飞宇的《平原》《玉米》等;格非的《春尽江南》《欲望的旗帜》等等,其笔下作品中的“看客”不再单是群像,也有个体。最后笔者就“看客”形象在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流变特征进行了整理,并分别探析了“看客”形象及其流变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晓东;;启蒙话语及其文学史写作实践——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35期

2 梁平;;编订语文教材不能缺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向度[J];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11期

3 付祥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主体的三个“危机”[J];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11期

4 阮素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段法”教学改革初探[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5 逄增玉;;行业性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建设的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06期

6 王雯;;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关系探讨[J];才智;2015年04期

7 王春林;;术与道[J];安徽文学;2018年10期

8 陈原;阮菲;;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的探索——任务教学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运用[J];长江丛刊;2016年33期

9 刘亚利;;残雪《最后的情人》的思考[J];知识文库;2016年20期

10 ;刘涛[J];雨花;201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丁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断代谈片[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陈天助;;漫说丁玲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的看法[A];丁玲与中国女性文学——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6年

3 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桂萍;;中西文化对巴金创作的影响[A];2015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5 张浩文;;警惕口号绑架文学[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纪人;少些干涉和规训,让文学“自适应”[N];中国青年报;2011年

2 徐志啸;推荐一部旧版现当代文学史[N];文汇报;2018年

3 张福贵 吉林大学文学院;时代焦虑: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制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朱丽娜;新版《马识途文集》:为现当代文学史添彩[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陈竞;“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举行[N];文学报;2009年

6 时世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非常态叙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周红;问题、方法与文学史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张晓春;穿透300部文学史之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王蕾;贯通与整合[N];文艺报;2005年

10 李平;文学经典教学如何走出“穷途末路”?[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利;论“看客”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流变及其意义[D];延安大学;2019年

2 王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同性恋书写的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曾翔;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大学;2006年

4 樊凤金;未完成的定位:孙犁研究再认识[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朱娜;试论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影响[D];贵州大学;2008年

6 徐晶;杨绛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书写[D];吉林大学;2009年

7 梁艳;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研究[D];喀什大学;2017年

8 刘立军;舒群小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唐晓莉;张爱玲、王安忆小说创作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娜荷雅;二十世纪80年代后蒙古语创作歌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59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59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d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