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转型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机制
发布时间:2020-07-23 10:17
【摘要】:本文就《萌芽》的期刊转型进行了现象分析和成因探究,展现了以《萌芽》为代表的这一类既保留一定的文学性追求又寻求市场认同,既非作协体制内专业作家写作又非纯粹的市场化娱乐化通俗化写作的“中间派”文学及文学刊物的存在状态,并从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生产机制的变迁的角度对《萌芽》转型的成因、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萌芽》转型所代表的一种文学发展路向。文学期刊的市场化转型曾饱受诟病,对催动其转型的文学生产机制变迁进行剖析将有助于对部分文学“市场化”转型的正确理解。本文首先从纯文学”到“青春文学”的作品转换、“写作导师”到“青春伙伴”的编者和作者间的身份转换、中青年到青少年的读者转换和“培养文艺新战士”到“培养文化青年”的办刊理念转换这四个方面对《萌芽》的期刊转型路线进行了分析。接着,本文从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生产机制的变迁的角度对推动《萌芽》转型的多方动因进行了探究,包括文学生产机制的冲击带来的《萌芽》的资金困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市场的新变、人口结构变动催生新的文学审美需求这三个方面,对《萌芽》转型前后面临的内外环境展开论述,展现《萌芽》转型不仅是期刊的自主选择,也是大环境发生改变情况下的被动之举。最后,本文就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生产机制变迁的环境下,《萌芽》所承载的在“主流”和“市场”的夹缝中发展的“中间文学”的存在状态进行了探析,揭示《萌芽》转型所代表的一种文学发展路向。具体表现为在作协体制“边缘”的办刊方式和创作心态,在“纯文学”和“市场化”之间寻求平衡的办刊立场和文学创作立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追求等。《萌芽》的转型过程表现出了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生产机制变迁的环境下部分文学期刊发展在“纯文学”与“市场化”之间进退两难的办刊取向,对《萌芽》转型的研究是研究1990年代文学生产机制变迁作用下当代文学发展路向和问题的有效视点,能够揭示当代文学发展的特征,有益于丰富对当代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767191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阳;;《萌芽》的转型与郭敬明的出现[J];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01期
2 李玮;;从“新概念作文”到“青春文学”——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作用下“青春文学”审美形态的生成[J];山花;2010年23期
3 吴俊;;文学史的视角:新媒介·亚文化·80后——兼以《萌芽》新概念作文的个案为例[J];文艺争鸣;2009年09期
4 袁亮;;首次改革出版管理体制始末——我亲历的出版财政管理制度改革[J];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11期
5 孙悦;;“新概念作文大赛”是如何萌芽的[J];编辑学刊;2008年04期
6 王晓明;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7 陶东风;李松岳;;从社会理论视角看文学的自主性——兼谈“纯文学”问题[J];花城;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阳;当代文学生产机制转型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芝庭;《萌芽》的个性特质及其文化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德英;《萌芽》:困境中的突围[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严琳;当代文学生产转型中的《萌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7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6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