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黄爵滋古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07:19
【摘要】:黄爵滋,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积极倡导禁烟的先驱者之一。当今世人却对他知之甚少,目前学界关于他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于黄爵滋古文的研究则更少,故本文以《仙屏书屋初集文录》为文本,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黄爵滋的古文进行研究。根据黄爵滋的相关人物资料,本文将对其生平分为少年求学、十年科考、壮年为官、晚年革职讲学等四个时期进行论述。黄爵滋喜交游,又因其兼容并蓄的学术态度和独到的政治主张,使其成为当时士人中的领袖人物,所以其交游甚广,而广泛的交游又对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选取其交游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游庐五少”以及对其影响颇深的“经世派”文人进行论述。黄爵滋在古文创作上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无体不工。黄爵滋古文创作题材内容主要分为评文论学、为政举措、哀悼纪念、怡情遣兴等四个部分,具体内容有对前人名著的评点、对他人文学创作的褒扬、对自己文学创作的总结;勤政爱民、强推保甲制、严禁鸦片、加强海防、重修书院、训诫士人;悼念先辈亲人、朋友,受邀代悼;山水游览之乐等等方面。通过对黄爵滋古文内容的梳理,总结出黄爵滋在古文创作上具有突出的特点。本文主要从结构章法、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在结构章法上具体表现为虚实得宜,剪裁得法;章法严谨,逐层推进。在表现手法上具有骈散相间,典雅流畅;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在语言特色上具体表现为属词精妙,言简义丰;言辞激越,振聋发聩。最后通过对黄爵滋古文内容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的提炼,可以总结出黄爵滋在经学和文学上的主要观点,具体表现为在经学思想上坚持“汉宋之学无异”和讲求经世致用。在文学思想上注重“通变”,强调“文以载道”。黄爵滋以诗文名于一时,其古文创作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思想深刻,造诣极高,值得后世去整理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心强;;桐城派古文创作对小说笔法的吸纳与运用[J];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01期

2 代利萍;;论吴汝纶古文创作中的“重文轻理”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3 魏丽苹;;试论独孤及的奏议文——兼论独孤及古文创作的贡献及地位[J];太原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夏咸淳;;明代散文流变初探[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03期

5 喻见;“文”、“道”关系演变对唐宋古文创作的影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6 陈良武;;黄道周古文创作研究举隅[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7 邱小毛;;释契嵩古文创作艺术浅探[J];梧州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王学群;;韩愈、柳宗元古文创作理论之比较[J];群文天地;2012年14期

9 刘深;;论桐城派“小家”赵炳麟的古文创作[J];名作欣赏;2012年33期

10 徐乐军;;论杜牧古文创作功能[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维;;彭昱尧古文创作论略[A];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3年

2 吴微;;论姚鼐的文化理念与古文创作祈向[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3 徐文博;;方东树古文理论刍议[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邓加荣;谈谈古文如何“真正”观止[N];人民政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丰;论方苞经学及其与古文创作的关联[D];南京大学;2014年

2 杜广学;姜宸英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黄爵滋古文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2 夏玢;何家琪及其古文创作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3 孟娜;朱仕t古文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4 孟庆伟;韩愈古文创作中“文气”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田丰;方东树的学术与古文创作[D];苏州大学;2011年

6 魏烈刚;王鏊古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马小玲;刘大j乒盼拇醋餮芯縖D];郑州大学;2007年

8 马肖娜;忠恳之诚 抑遏掩蔽[D];河南大学;2013年

9 崔娜;孙葆田及其古文创作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3年

10 李琛;李观及其古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75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75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5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