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论
发布时间:2020-08-05 07:44
【摘要】:本文以日记体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体学、叙事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的兴起、演变、消退进行整体性关照,通过这一研究,对日记体小说的流变进行梳理,对文本的叙事特征、映射的时代思维、人性心理等深入分析,挖掘出一直以来被主流文学遮蔽的日记体小说,以丰富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的研究成果。日记在我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多用于古时文人记录历史事件、征战祭祀、日常生活等。原本是一种私人性的写作,漫长的发展中,“著述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清末民初时期,由于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日记等传统文类与小说结合,产生了中国日记体小说。至二十世纪四十代末,很多新小说家和新文学作家都创作过日记体小说,涌现了大量的作品,形成了清晰的演变脉络。本文在发掘和整理日记体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在日记体小说的书写规范、精神内涵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来论述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和目前学术界对日记体小说研究的成果,其中不仅仅介绍了当代以来的研究现状,还介绍了现代时期就产生的日记文学理论和对作品的批评文章。并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包括“现代”的时间跨度和日记体小说的选择标准。第一章论述民初通俗日记体小说的兴起,首先考察日记体小说缘何在清末民初时期产生,在西方文学第一次大规模的被引入到中国的浪潮中,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受到时人的热捧,大多数读者和作家关注的是其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徐枕亚则注意到小说中附日记的形式,从而创作出中国第一篇日记体小说《雪鸿泪史》,而日记体文类的形成,更是传统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随着出版业和印刷业的勃兴,出现了职业作家和市民阶层的读者,这也是日记体小说产生的重要因素。其次探讨了民初日记体小说的文体特征,其实录见闻的笔法和叙事结构的设计,都突显了此时期的写作以叙事为主,并偏向传统文体的叙事策略,缺少情感的展露,并没有把日记体小说情感“真实”表达出来。第二章论述五四精神衍生出的日记体小说,无论是第一人称视角向内转化,还是结构上以作者的情绪流动为主,都体现了日记体小说书写规范的转变及确立。在第二节,笔者论述了一篇与鲁迅《伤逝》互文式写作的作品,《子君走后的日记》,虽然近乎是一个无名的文本,却展示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非职业作家对日记体小说这一文体的应用程度,以及读者对鲁迅小说《伤逝》的解读和回应。第三章论述后五四时代日记体小说的精神特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这是日记体小说创作的爆发期,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书写规范,更多的作者加入了日记体小说创作的队伍,更多不同的题材和写作手法也运用其中,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女性作家的作品,她们根据自身的生命体验塑造了一批以女性为视角的婚恋小说。男作家亦有成熟的作品,只是他们的视野已经向着广阔的社会搜索,这个阶段的创作呈现了两类不同的面向。一类是描写觉醒之后,知识分子苦闷反思的小说。经过轰轰烈烈的五四文学运动,热情澎湃的新文学作家们进入了“五四”退潮期。一类是作者以陌生化的人物视角对黑暗、腐败的社会进行辛辣的讽刺。主要是男性作家的作品,集中于沈从文、张天翼的小说。第四章论述遮蔽了“私人体悟”的日记体小说,也就是探究在三十年代,日记体小说的创作从“个人”走向“群体”的特征及缘由。在这一时期,第一人称视角由内聚焦渐渐转向外聚焦,小说内容由对个人情感的描写转向对社会大众的关注,在民族危亡的社会背景影响下,日记体小说多用与作者身份陌生化的小说人物视角,对社会问题进行辛辣的讽刺,反映出作家在这一时期生命体验和审美心理的变化。第五章论述了日记体小说在四十年代的绝唱。相比30年代日记体小说的写作,40年代的创作有从“革命叙事”向“战时叙事”转变的态势,在战争的影响下,日记体小说在40年代的书写规范进一步解体,第一人称视角由内转变为对外的聚焦,心理描写的小说大量减少,转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人物主角也从知识分子趋向军人、小人物、小职员等。而“时间形式”这一核心规范还在遵循,另外,“自我对话”这一特征退居幕后,叙事框架上则双层框架重新占据视野,这都是为叙述社会现实、批判政治腐败的内容服务。而面对着滚滚历史洪流,宏大叙事是这一阶段文学的主流写作,日记体小说限制于文体特征,终究渐渐式微,走向绝唱。本文在研究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的整体演变的同时,也深入时代背景、作家心理,探索文本中呈现出的社会文化问题,性别意识等。力求结合宏观与微观,综合整体与个别的关系,纵深和横向的展现日记体小说的特征风貌,在对文人日记体小说进行文本细读的同时,也关注通俗日记体小说大量创作的实绩,虽然其文学审美意义和文人日记体小说有着差距,但是其存在的价值意义不容小觑,作品中体现的社会景观、人文雅趣、市井生活记录也折射了时人的生活感悟,综合研究文人日记体小说和通俗日记体小说对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2
本文编号:2781239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2
本文编号:2781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81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