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中国古代诗学经验中的互文性探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03:48
【摘要】:互文性理论产生于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思潮当中,互文性一词第一次由克里斯蒂娃明确提出,经众多学者发展及扩展,其概念不断深入,后有学者区分了互文性的广义与狭义概念。中国古代诗学文本中蕴含着互文性的关系,本文以中国诗歌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互文性关联,通过对具体诗词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得出互文性的相关研究结论。本文首先对互文性理论的源流进行梳理,简述巴赫金、T·S·艾略特、罗兰巴特、克里斯蒂娃等人对互文性理论的启示、提出和发展,后对互文性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界定明确应用于中国诗学文本分析中的互文性概念,即本文所使用的互文性概念。在中国而言,互文性体现为一种关联性的思维,关联性是互文性的基础,关联性思维不同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不是逻辑思维因果群之间的关联,而是一种自然的思维方式。中国存在着这种特别的关联性思维,种关联性思维体现在诗歌的创作之中,从儿时蒙学接触的“对对子”模式到逐渐进行的诗歌创作,都贯穿着一种对应性的思维,这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的相似性探究,可以发现这种互文性关系,主要分析体现在诗歌文本上的意象、用典、词语等使用上的类同化特征。本文主要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的互文性。互文性体现在诗歌文本中,按照诗歌文本的大致类别而言,中国代诗学传统中,诗人日常性经验往往会通过相似化的表达体现在诗歌中,具有类同化的特点。通过文本意象、典故运用、词汇使用的相似、相通、相近的关系来印证出来,本文通过具体的诗歌文本的分析,论述中国古代诗歌文本中的互文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关海鸥;王莉鹏;胡玲;;关联性思维与模糊语言:中国古代文论审美依托[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0期

2 陈向春;;“诗类”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主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9期

3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4 程千帆;;相同的题材与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四篇《桃源诗》的比较研究[J];文学遗产;198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学;先秦诸子思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85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85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1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