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近年中国小说中的“丧青年”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0 09:12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和发展的转型期,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进程中,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各式的人生遭遇,青年们找不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所以他们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与抵抗,他们的内心充斥着挫败感、无力感、虚无感。他们叛逆、迷茫又颓废。随着“丧文化”的盛行,文学作品中不断涌现出了“丧青年”这类人物形象。“丧文化”的产生与流行,其实是青年亚文化在当今时代发展中的缩影,它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得以传播和流行,在“丧文化”流行的同时产生了“丧青年”这一文学形象,而“丧青年”形象恰恰反映出了当下社会中国青年的精神特质,因此,对“丧青年”这一形象的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单纯研究有关“丧文化”的种种,势必会陷入过于宏观的境地,而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文学作品中“丧青年”形象的分析,剖析“丧青年”这一形象形成的原因,从而把握出中国当代文学中青年形象的流变。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梳理了研究现状。第一章,对近年中国小说中“丧青年”形象的前世进行了探究,其中包括五四时期的“丧青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丧青年”和八十年代的“丧青年”。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丧青年”又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传统礼教下废物式的“丧”、革命落潮后幻灭式的“丧”和民族斗争中彷徨式的“丧”。第二章,对近年来文学作品中的“丧青年”进行了分类。作者将“丧青年”分为了三个类型,分别为颠覆传统的叛逆青年、挣扎无果的迷茫青年和消解崇高的颓废青年。通过对“丧青年”形象的分类来把握其所处时期的时代特征。第三章,对“丧青年”这一文学形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本论文从社会现实的原因、市场消费的原因和个人心理的原因三个方面来对“丧青年”这一形象的出现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近年文学作品中的“丧青年”形象出现是特定时期下的必然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军;;国家形象研究的学术谱系与历史困境[J];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02期

2 刘义昆;杨兆祥;;面向新时代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不足与展望[J];中国出版;2017年22期

3 孔庆新;平睿其;;女大学生网络媒介形象研究[J];新闻战线;2016年20期

4 张文晖;;互联网传播视角的重庆旅游形象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08期

5 黄佩然;;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研究概述[J];北极光;2018年12期

6 唐亚薇;;滕肖澜笔下的上海外来媳妇形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7年02期

7 邴馨蕾;;中国古代文学狐神形象研究[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年10期

8 赵晶晶;刘本锋;;塑造现代南昌城市形象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年09期

9 吴亚玲;;日剧中“魔女”的形象研究[J];知音励志;2017年03期

10 陈韬;;做提升“软实力”的智库 首家中国形象研究中心落户上海交大[J];上海教育;2016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伟;;现代旅游产业形象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2 翁捷;肖焕禹;;体育报纸摄影图片人物性别形象研究——以全国5家体育报纸为例[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15年

3 李蕙;;沈阳故宫旅游形象研究[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4 刘菁;谭善琦;贾卉;;基于语料库的中外“进博会”报道中的上海形象研究[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八卷)[C];2019年

5 易红发;肖明;周楠;;大学生微博的自我表露与自我期望形象研究——基于印象管理论的SEM实证研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6 徐明君;;沈阳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形象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易红发;肖明;彭继春;寇娇;;Twitter英文用户眼中的中国(2006-2013)——基于主题建模和情感分析的探索[A];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8 董军;;中国形象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A];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第I辑)——基础与拓展[C];2015年

9 聂艳梅;;欧美城市形象传播领域的研究进展及观点综述[A];都市文化研究(第14辑)——城市精神:一种生态世界观[C];2016年

10 刘斌;杜婕;;北京奥运战略与国家形象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新型专业智库全面从严治党研究中心 蔡青竹;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李玉 查建国;探索国家形象研究新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3 国社科院外文所副研究员 叶隽;多维视阈下的西方中国形象研究[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孙霞云 潘明 周燕华;塑造[N];中国国门时报;2012年

5 孙霞云 潘明 周燕华;塑造新形象[N];中国质量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陈菁霞;以思想的方式抗拒中国“被他者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钱林森;天朝何遥远[N];文艺报;2007年

8 记者 施晓义;浙商应当是“责”商[N];浙江日报;2012年

9 孙霞云 潘明 周燕华;加强形象建设 提升质检形象[N];中国质量报;2012年

10 沈影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俄罗斯区域媒体看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晋晋;图像与符号[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峰;楼兰鄯善国女性形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9年

2 陈敏凯;基于数字技术所构建的虚拟女性形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9年

3 于爽;近年中国小说中的“丧青年”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4 徐莺梦;角田光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5 李凤凤;东野圭吾《白夜行》中桐原亮司的形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杜英辉;老舍作品毁灭者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7 张洪艳;“70后”作家笔下的“城镇青年”形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8 王江;李长声随笔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9 朱孟娜;管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10 蒋丰珂;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广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87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87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4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