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历史变局中的林旭及其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3 21:45
【摘要】:林旭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也是“同光体”闽派的代表。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批佳作。由于部分作品散佚,至今可阅读到的诗歌只有近二百首。虽然数量较少,但其诗歌价值不容小觑。本文主要以林旭诗歌创作的历程为线索,探求其人生历程的历史痕迹,考察他与同光体闽派之间的关系,从诗歌主题、风格以及艺术特质等角度凸显他在同光体闽派的地位,同时结合现存史料对林旭其人其诗做出评价。论文第一章以林旭所作的《述祖德诗》为依据,勾勒林旭的成长历程。祖父遗德对林旭的影响颇大,从性格的形成到他人生轨迹的转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家风及当时的福建风气造就了林旭,他因此受到“同光体”另一代表诗人沈瑜庆的青睐,成为其东床快婿。林旭自此结识晚清福建名流,如郑孝胥、陈书、陈衍等人。林旭与他们形成了亲密的师友关系,在创作诗作的态度和技巧等方面他都深受影响。通过梳理他们之间的诗学往来,分析其师承关系,以明确林旭所处的文化坐标。第二章分析其诗歌在各个阶段所呈现的不同主题和风格,以阐明林旭思想发展的过程。林旭早期思想并未摆脱封建藩篱,致力于科考,伏案为殿体书,诗中常抒发怀才不遇和个人迷惘之感。然而甲午之际林旭开始正视现实,笔触之下渐露峥嵘之气。他开始关心国家民族兴亡,哀叹民生之艰,诗歌内容多揭露并抨击封建官僚政治及腐朽颓败的风气。社会风气的急遽变化和师友的影响使他意识到“书生不自有科第”,这成为他诗歌创作及人生的转折点。自此,他思想开始变通,积极参与变法活动,进而成为大事件的关键人物。他在戊戌年间留下来诗作虽然屈指可数,但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渐趋成熟,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的诗风与他激越的社会活动形成反差,这一反差通过其诗作分析与历史活动互证探讨其矛盾缘由。第三章主要从诗文的艺术特质、人文如一的实践以及师友对他的哀悼三个方面论述林旭如何能有“闽派别调”之称。林旭在诗学观上能够宗宋而不专宋,博采众长自成风格。林旭跟随同光体诗人承继宋诗派对“不俗”的追求,在语言上“宁艰辛,勿流易”,用字讲究来历,使用典故、僻字、生字从而形成艰涩奥衍的诗风,同时由于转益多师,他的语言又能呈现出平白如话、诙谐幽默的特质。其次宋诗派要求诗人具备“人文如一”的人格修养,同光体诗人承继并发扬这一传统。林旭不仅在诗文中表达他对身边士大夫特立不群人格的赞美,同时在历史活动中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他的殉难,使他的人生达到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人文品格因此得到升华,这引发诸多知名诗人的哀悼。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丹;;论福州三坊七巷文化与同光体闽派之渊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邓晓东;;戊戌志士林旭与其妻子诗人沈鹊应[J];韶关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3 宁夏江;魏中林;;论学人之诗[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贺国强;;论“同光体”的形成[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5 茅海建;;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J];历史研究;2006年06期

6 王澧华;近代“宋诗运动”考辨[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7 刘建萍;林旭《晚翠轩诗集》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刘建萍;论陈书对同光体闽派的贡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杨扬;晚清宋诗运动与“五四”新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本土文化资源关系的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10 关爱和;自立不俗与学问至上:清代宋诗派的两难选择[J];文学遗产;199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戴鸿飞;沈瑜庆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徐超颖;《石遗室诗话》论同光体闽派[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宁;李宣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湘君;清代宋诗派及宋诗学的生成与发展[D];苏州大学;2005年

5 贺国强;道咸宋诗派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92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92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a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