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3年6月,《废都》出版后,经媒体热炒、商业促销,其影响迅速超出了文学界,扩大到新闻、出版等公共空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文本理解的“生产性”和“别有所解”,文坛和社会各界对《废都》文本的“可能性”争论不休,引发“大爆炸”,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最轰动、最深刻的“文坛公案”和“文化事件”。在媒介与出版业的“合力”作用下,《废都》受众“面积”大增,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阅读时尚,丰富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多元而又驳杂的文学风景线。《废都》所形成的社会轰动,固然有身处特殊历史场域的原因,更与其背后的文化纠缠和阅读想象密不可分。每一次阅读都会对之前的“文本印象”进行“破坏”,读者的阅读接受过程始终处于一个在线性时间中不断丰富完善的复杂动态中。因此,本文以“当下”为时间基点,以一种“间离”的“边缘视角”,试图客观真实地还原《废都》二十年多来的接受风貌,展现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东方奇观”这一独特的文学景观。第一章全面介绍了《废都》的文本生成、传播过程和读者在文本阅读中的聚焦点。首先从“求缺”这一心理需求回答了贾平凹创作《废都》的动机问题,梳理了《废都》这一展现生命历程“心迹”的流露过程。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媒介传播内容揭示在《废都》的传播过程中,与媒体的粘黏与剥离构成了《废都》传播的重要脉络。《废都》还未诞生,已被“泄密”,随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在新闻界也掀起报道热潮。三是采取求得“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寻得读者在与文本“对话”中最富阅读张力和最具文化争议的阅读焦点。第二章概览了《废都》引发“连锁反应”所呈现出的多种“《废都》现象”。首先从多个出版社迅速“组稿”来看,《废都》直接影响了出版业的编辑方针,形成了书籍杂志化走向的文化景观,《废都》畅销引发了盗版、冒名等“侵权”行为,成为引人关注的社会热点。二是对《废都》传播热潮中出现的漫画式文本进行分析,展现人物形象与身份背离所形成的巨大张力以及人物形象序列背后的商业操作,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读者”在第一时间也能够对《废都》的大致情节有一个感性认识。三是以《废都》的销量和出版情况为一面镜子来考察《废都》的接受风貌,笔者采用现场调研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用具体的数据来“量化”《废都》的接受情况:市场需求大,受读者青睐。采用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秦腔》等的借阅量进行对比的方式,获知其流通快,受读者“追捧”。应市场需求,《废都》现已出版多个版本,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第三章透过“《废都》热”的表象,探究《废都》受市场追捧,引发读者争议背后所呈现出的种种时代症候。《废都》是贾平凹创作链条上的一次断裂,但他的写作并没有因此发生中断,而是又重新找到了起跑点。贾平凹的这一转型也颇具文化象征意味,对《废都》的研究实际上置换成为对时代文化的研究。第一节考察纯文学发生危机的转型期,读者转向“实用性”阅读后,《废都》“一炮走红”的合理性。第二节主要回答在出版业萎缩的历史情势下,出版商何以在利益平衡中选择《废都》这一严肃文学文本?《废都》成为时代“宠儿”的内在依据是什么?第三节借由《废都》被“围攻”的表征,考察“谩骂”贾平凹主体的心理冲动与时代转型的契合之处。在市场经济席卷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后,时代裂变中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感愈发呈现出来,“孤立”与“攻击”自身的“镜像”成了这个群体反抗时代的有力“武器”。第四章转向考察共时层面上,“普通读者”在私人化的阅读体验与公共空间互动过程中,他们的文学生活风貌。《废都》的轰动效应明显将“普通读者”卷入接受群体中,这个群体的接受情况恰好构成了当下读者与历史对话的“利器”。第一节借由大量史料,展现在“《废都》热”中“普通读者”的好奇心理,以及阅读后“上当受骗”的心理落差,并进一步质疑贾平凹的写作姿态、语言功力和作家职责。第二节凭借大量的史料重返“普通读者”的阅读现场,还原文本“长”“幼”两极的阅读分化,一面是“幼者”如饥似渴地阅读,一面是“长者”少儿不宜的警告。“幼者”基于某种特殊的成长需要在阅读中获得“快感”,“长者”则基于道德、关爱青少年成长的现实痛骂贾平凹的“人品”。第三节以《废都》中“□□□”这一特殊符号为切入点,借由“□□□”这一最受读者关注的符号,探讨“普通读者”对符号背后“所指”的“隐秘”心理。第四节通过与同时期受读者青睐的《廊桥遗梦》作一个对读,考察“普通读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审美诉求。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他们更青睐坚守道德底线的“英雄”,渴求具有浪漫气质的文学作品,以及对过去时代的某种怀念。本文展现了《废都》接受的大致风貌,也见证了一部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经得住时间和读者检验的,《废都》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它的畅销和长销固然与身处特殊历史场域有关,更与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密不可分。一部作品的接受史也是读者的审美史,《废都》二十多年的接受状况也反映了读者思想发育、审美转变的过程。本文也旨在通过讨论文学语言的表征与道德内核之间的关系,考察文学是以何种影响介入到普通读者的日常生活中,是通过怎样复杂的转换机制将其影响反映在普通读者的具体接受行为上。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帆;;萎缩变异文化形态的历史镌刻——《废都》的匆匆解读[J];文艺争鸣;2017年06期
2 魏华莹;;田珍颖口述:我与《废都》[J];文艺争鸣;2016年04期
3 魏华莹;;《废都》与西安[J];小说评论;2015年03期
4 陈兴强;;《废都》的艺术价值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3期
5 盛晴;;中国90年代都市众生相——重读《废都》[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5年02期
6 何丹;;知识分子的存在性焦虑——《废都》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研究[J];新文学评论;2016年02期
7 袁丹丹;;颓废的都 沉沦的人——浅论《废都》中的“颓废”意识[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年10期
8 陈璐;;从贾平凹《废都》看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J];科学中国人;2017年18期
9 欧阳黔森;;生活中的那些“废人”[J];延河;2017年07期
10 李俊;;《废都》与《嘉莉妹妹》中人物精神挣扎[J];牡丹;2017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许民彤;;《废都》归来,争议未脱窠臼[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2 姚汉铭;;《废都》中的“谣儿”[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於曼;;无奈的精神还乡[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浩月;《废都》鼓噪:是解禁还是无聊[N];中国青年报;2009年
2 胡艳丽;《愿人生从容》:连着土地生长的秦川魂[N];海南日报;2017年
3 张川平;品读阿城[N];中华读书报;2017年
4 张晓琴;贾平凹的宠物[N];文汇报;2017年
5 刘聪;成为幸运而珍贵的人[N];湖北日报;2017年
6 韩浩月;《废都》重版所不能承受之重[N];中国财经报;2009年
7 记者 杨一苗;“大水走泥”中的执着 “文学陕军”选择坚守[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刘悠扬;最具争议的十大阅读事件[N];深圳商报;2009年
9 姜文兆;“准风月”的轰动与提携[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本报实习生 李昕燃 本报记者 王晓阳;贾平凹《废都》17年后获准再版引热议[N];陕西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清霞;沉溺与超越[D];兰州大学;2006年
2 储兆文;城市空间的文化记忆与生存体验[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3 阮氏妙龄;越南当代文学的“他者”与“同行者”[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艳荣;1993:文学的转型与突变[D];吉林大学;2012年
5 刘一秀;传统与现代的纠结[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一;试论新世纪十年文学中的“无后”现象[D];复旦大学;2012年
7 管晓莉;“经典化写作”向“市场化写作”的“历史蜕变”[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林;《废都》的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2 陈志强;《废都》对新世纪网络小说审美取向的潜在影响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年
3 赵天骥;阐释学视域下的《废都》评价史[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4 姜鹏;世纪末的挽歌与哀唱[D];延边大学;2006年
5 王昱娟;制造声音[D];西北大学;2007年
6 谢倩;生活的悲剧还是灵魂的升华[D];西北大学;2015年
7 靳怀芳;女性的生存之辩[D];西北大学;2005年
8 贾元元;目的论视角下《废都》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D];西北大学;2017年
9 戴文娜;世纪之交的贾平凹长篇小说审丑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10 赵同军;被扭曲的女性——90年代以来男性写作中的女性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
279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