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审美转向(1978——2000)
发布时间:2020-09-02 20:51
胡适从文学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那么相应地,一时代也应有一时代的文学史书写。近代时期,严复通过《天演论》的翻译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介绍到中国。这一思想的传入,影响着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变革,它也成为最早用来指导中国文学史编写的重要理念。随着社会的转型,阶级论即通过阶级斗争的视角来考察文学的发展与进步的文学史观,逐渐代替了进化论的文学史观,成为第二个指导文学史写作的重要理念。在这一文学史观的指导下,文学史写作逐步发展、完善出一套要求严格的评价模式,进入“一体化”状态。物极必反,过度的约束和重复使文学史叙述逐渐走向终点。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艺创作受到影响,也随之呈现出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文学研究者从现代性的文学史观出发,提出审美的文学观念,要求重新审视文学史的写作。然而这一文学史写作要求,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提出将文学史的写作又引向了哪里?这些问题值得重视。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以期为当下的文学史创作,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文以80年代“重写文学史”所提出的文学审美性原则为切入点,以1978年至2000年间的文学史文本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通过同一空间内文学史文本的横向比较,以及历时文本的纵向比较,挖掘文学史写作审美转向的思想、表现、原因、意义及局限。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文学史写作的发展流变来探讨当代文学史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可以说现代文学是孕育当代文学的母体,所以当代文学史在写作之初,并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因此对现代文学写史标准的参照,就成为其必然的宿命。然而当代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它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学科规范,形成了从政治一元向审美多元的局面发展的趋势。第二章,从思想理论角度入手,阐释“重写文学史”的提出为当代文学史写作带来的观念冲击。理论思想是文学史写作的重要支撑,它可以直接影响文学史的面貌和走向,所以要想重建文学史,就意味着运用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对文学做重新的审视与发现。因此,“重写文学史”在启蒙文学史观的带动下,注重文学史写作的“审美化”和“历史化”,并将审视文学史的视角由政治决定论转向主体的个性化发挥,倡导打通文学史的纵向联系,主张文学史写作的整体性格局。第三章,从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分析文学史审美转向的表现。80年代“把文学史还给文学”“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对旧有的阶级论的文学史观发出了挑战。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其所呈现的分期方式、批评理念、写作风格,均透露出向“审美性”的靠拢。新旧两种文学史创作模式不断发生碰撞,新的文学史作也正在这碰撞之中产生。第四章,分析文学史写作审美转向的原因。结合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时代背景,梳理出当代文学史观念发生转变的根由。这一时期,不论是文艺理论方面的更新,还是文学史学科方面的不断完善,甚至包括作家创作的多样化,都带给文学史著者巨大的冲击。他们看到的文学范围更加宽广,研究方式更加多样。然而文学史写作的标准限制了文学史对新文本的归纳和评价,这极大地制约着“当代文学”学科前进的脚步,文学史写作变革势在必行。第五章,从文学史写作审美转向的意义和反思两方面进行论述,力求一种辩证的思维。新的文学史写作观念的提出,固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打开了文学史写作的大门,促进文学史写作的多样化,为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急于打破一元化写史模式,一些学者为了审美而审美,为了重写而重写,为了反驳而反驳,倡导一级,压抑另一极,不够辩证和冷静,造成文学史写作出现另一种程度上的偏颇。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6.7
本文编号:2811087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成勇;;论当代文学史写作思维方式的转变[J];西部学刊;2013年07期
2 王晓明;杨庆祥;;历史视野中的“重写文学史”[J];南方文坛;2009年03期
3 南帆;;当代文学史写作:共时的结构[J];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4 程光炜;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多样观察[J];文艺争鸣;2005年03期
5 王一川;我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J];文学自由谈;1994年04期
6 吴调公;;从探求到抉择——关于文学史观的思考[J];文学遗产;1990年02期
7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8 杨匡汉;;关于当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2期
9 ;致读者[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军;史家立场 叙述声部 述史方式[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超高;文学史叙述及文学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安琪;走向多元的尝试[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刘杨;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孔琦;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史论纲[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11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11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