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通州范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9 13:53
   文学世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通州范氏家族是名副其实的文学世家,具有典型意义和独特之处。家族跨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450余年间繁衍生息,绵延13代,克绍箕裘,文人辈出,先后诞生了文学家30余人,文献留存丰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家族景观。本文以通州范氏家族文学与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上编和下编两大部分,上编是家族整体研究,下编是家族个案研究。从原始文献出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进行重点突出、深入系统的课题研究。论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考订家世谱系、梳理家族文脉。根据家谱、史志、别集等文献记载以及当代学者最新研究成果,补充和完善通州范氏家族信息。通过世系简表与人物小传的形式还原家族众生群像,勾勒生息、繁衍、迁徙的历史轨迹,建构丰富而明晰的家族文学谱系。通州范氏门祚悠久,系北宋名臣范仲淹直系后裔,属其次子忠宣公范纯仁支脉。南宋覆亡之际,由江西抚州始迁通州,不断壮大,发展成为该地首屈一指的文学世家。家族各代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传承意识,从明代中叶范应龙开始诗文存世,13代以著述立身,翰墨相继。笔者广泛搜集家族著述信息,务求其详,力求其尽。同时按图索骥,奔赴全国各地图书馆,排比已知诗文版本,考述新出著述内容,梳理出家族成员各类撰著、辑录逾200余种。范氏家族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既有彬彬之盛、著述盈门的高峰时期,也有衰落不振、命悬一线的低谷阶段,呈现了曲折推进的态势,承中有变,同中有异,由此带来文学生命的长盛不衰。第二章探讨家族发展演变的文化生态。首先,朝代更迭、社会政治、文学思潮与家族命运紧密相关,直接影响到成员的境遇心态、处世方式、创作阵容、文学审美。其次,范氏家族长期稳定地生活于通州,带有该地鲜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基因,襟江枕海、南北五山的地理环境,重视兴学、文教发达的人文传统,名家辈出、艺文繁富的文化氛围等,成为孕育文化世家的积极因素。又次,家族形成了一脉相承的重教传统,以实现文化累积和家学传承。不仅重视自身家族的文化建设,还强调婚姻圈的建立,起决定作用的是双方的品节操守和文化背景。范氏内部诗文唱酬,群体参与,交相师友,赏鉴品评,既增进了亲情,又锻炼了诗艺,在艺术化与审美化的生活方式中激发起强大的家族文学能量。晚辈精心守护、整理前代文学文献,前赴后继,不遗余力,建构起庞大的家族文学谱系。第三章揭示范仲淹对通州范氏家族文化精神的影响。范仲淹丹心辅国,忠厚传家,通州范氏成员受到其深刻影响,文化精神高度质同,各代传承文正家风不辍。第一,范氏世代演进过程中,家族意识异常强烈,贯穿始终。认祖归宗,称颂家族崛起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敬宗收族,通过兴义庄、修家谱等方式增强亲族联络。高度重视治家教子,对家族未来发展密切关注。第二,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社会担当引起范氏家族各代普遍共鸣,居庙堂之高,慷慨时事,无私无畏,登进善类,揭发贪鄙;处江湖之远,忧念国君,改善民生,指陈时事,建言献策。第三,范氏家族发扬文正苦读精神,世代不懈。在先祖深厚广博的艺文修养感召之下,各代注重经学、史学、文学、艺术、医学的累积传承,蓄厚发远,家族内部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高雅的艺术品位。第四,孝悌是范仲淹维系家族的精神纽带,也成为明清通州范氏的显著家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各代自觉发扬先祖人文关怀,传递仁爱,博施于众,普行善举。第五,注重教育也是范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家族情怀,设馆授徒、受聘西席,从事官学、执掌书院,到创办近代新学、投身现代教育,类型丰富,惠泽深远,形成了悠久的教育传统和可观的教育阵容。第六,范仲淹清正廉洁的立身品节对家族影响深远,范氏成员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勤俭持家,甘贫守约;励节修身,正直磊落。在家族漫长坎坷的发展过程中,各代推重先祖宠辱不惊、进退裕如的儒隐精神。这一超然胸怀的获得或与佛教情结密切相关,发展为特色鲜明的家族佛学修为。第四章以明末范凤翼为研究对象。范凤翼是家族唯一一位立朝言政之人,忠君忧民,正气凛然,以事功和文学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文论述涉及其诗文版本、著述刻书、政治立场、结社赋诗、诗歌创作等。万历三十八年,范凤翼辞官归隐,提倡风雅,积极投身文化事业,其诗文著述在清代特殊文化语境下,流播过程中禁毁与选录二元并存,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尽管家庭经济拮据,范凤翼刻书共计19种,数量在《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江苏家刻卷》中仅次于毛晋,涵盖经、史、子、集,捍卫传统经典,鼓励学术创新,关注现实政治,重视人伦教化,悉心甄别,精心校刊,在明末清初出版史上值得关注。范凤翼正道直行,命运与晚明党争无可避免地产生了紧密关联,被时贤后彦普遍视为“东林人物”。笔者通过其与东林党人在政治作为、社会交往、立身原则、党争态度方面的异同,逐一辨析,以澄清事实,还原其非“东林人物”的真相。范凤翼致力于与志同道合者交游结社,是通州山茨社,金陵白门社、兰社的灵魂人物。山茨社寓含鲜明的政治态度,先后绵延近二百年。白门社名流翕集,规模宏大,盛极一时。兰社是明代为数不多、规模最大的画社,诗、画渗透交融。三社均属艺文性质鲜明的文人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众,活动内容多,相互补充,在明清文人结社史上具有独特意义。范凤翼置身明代门户林立、纷纭杂陈的诗坛格局,主要继承前后“七子”诗学思想,并对其成败得失进行深刻思考,代表了明末清初文坛的主流风习。其诗歌紧密结合万方多难的时局、坎坷多艰的人生,寻求复古与性灵的融合统一,陶写性情,真挚感人,诗风雄奇,自然流畅,各体兼备,复古模拟的同时求新求变,真实袒露了明末文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第五章以清初范国禄为考察对象。范国禄以布衣终身,是家族文献著述最为宏富之人,诗文杂著且逾百卷。其著述刊刻行世者大部分现皆罕见或亡佚,多以稿本、抄本传世,不乏海内孤存。笔者对其诗集、文集、总集、杂著版本及流传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中多有可贵发现。中科院图书馆藏《十山楼诗年》三卷,卷首自注不见传世他本,为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材料。中科院图书馆藏《狼五诗存》是通州第一部地域诗歌总集,呈现了该地有宋以来诗歌发展状貌和诗人群体图谱,成为研究地域文学的珍贵参照。中科院图书馆藏《十山书刻序言》,收录了清初李渔等33人为范国禄16种书刻所作序文,内容可靠,归属明确,多数均属首次披露,保留了大量顺康之际文人别集失收之作,颇多正误、辑佚之功,也为考察人物生平、交游、文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文献。清代文学繁荣发展中布衣群体形成了中坚力量,范国禄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活跃于清初文坛词苑,努力矫正流弊,积极参与时代建构。其诗学对明代反思批判,对现实救弊补偏,鲜明体现了对儒家诗教精神的皈依和坚守。以博大的胸怀面对前代诗学遗产,取舍慎妥,其复古与总结在清代具有典型意义。范国禄篇目繁多的诗作详细记录了一己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留下了解清代前期下层文人生存状态的第一手资料。诗歌创作努力挣脱晚明竟陵诗派的幽孤局促,直面广阔社会和现实人生,酣畅淋漓地言志抒情,登山临水、雅集唱酬之作尤多,显示了清初社会安定繁荣带来的士风新变和文坛新景。其诗以情感人,各体兼备,以赋为笔,出入唐宋,具有清逸之美,体现了时代文坛主流的审美观念。范国禄参与词界唱酬,从事词学实践,参编词坛总集,评点词家名作。具有强烈的尊体意识,严格区分诗词之异,规范词作之韵。顺应时代潮流,超越正变论争,主张广泛师法。对重要词学命题的阐发达到了时代新高度,不仅雄峙于广陵词人群体,在清初词学胚变时期亦不容忽视。范国禄爱重交游,这是其作为布衣文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交往人物接近1000人,对象不拘一格,既有遗民志士,如陈济生、冒襄,又有当朝官吏,如王士y洝⒖咨腥巍⑹┤蛘

本文编号:2822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22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d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