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寻根小说与作家知青身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1 12:29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急速转型且呈现对外开放的景象,“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总体吁求。与此同时,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激烈碰撞,规模比“五四”时期更为宏大。跟随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社会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矛盾问题,诸如“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等。文学作为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集束了某一时代的真实状况。那么,新时期文学是这一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现实反映,而寻根文学是1980年代一座难以逾越的文学创作高峰。在“现代化”“新启蒙”“文化热”“主体性”等话语背景中,“文化寻根”思潮应运而生且愈加热烈。随之,文艺创作逐渐向“寻根”趋势发展,小说界出现了寻根小说创作潮流,它是众多社会矛盾催生的“产儿”。文学史表明,知青作家是扛起“寻根大旗”的主力。然而,知青作家与寻根小说创作之间存在怎样的动态关系?在身份影响下,寻根小说知青作家有哪些创作局限?这些问题极具历史价值,并且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选取狭义概念内的城籍知青,以寻根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立足作家主体的知青身份这一核心基点,遵循主客体影响互动的原则,借助文本细读法,发现寻根小说知青作家对自我社会身份、文化身份认同的渴望以及身份认同的困境与审美探求,进而阐释这些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历时性层面上,本文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的知青作家进行比较,指出寻根小说知青作家的超越意识。此外,本文还论述了知青作家的寻根小说文本对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创作的引导意义,以及对后现代理论语境下人文知识分子文学创作的现实启示。在共时性层面上,本文对比分析城籍下乡知青与农籍回乡青年对乡村体验的区别,进而挖掘作家知青身份影响下寻根小说的文本局限。总之,本文力图在作家知青身份与社会、文化、文学的网络中详实地再现20世纪80年代寻根小说创作的内外景观,进而观照并警醒当下的文学创作与文化生活。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首先界定寻根小说与厘清寻根小说作家身份,并阐释身份、身份认同、知青身份、作家知青身份与寻根小说作家的知青身份这些概念;其次陈述本论题的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最后,介绍本论题的研究方法与其在社会、文学层面的价值意义。第一章基于社会外部情势与知青内在动机两个维度,从“寻根”态势与作家主体的身份特征考察分析寻根小说与知青的文学结缘,并指出知青寻根小说创作的精神旨归。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的相对宽松状态以及关于“文化热”“主体性”等问题的讨论使文化、文学得以暂时成为社会主体。此外,国门大开后,西方文明的强势涌入使得中国文化与文学产生本土化吁求,而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推进了“文化寻根”与“文学寻根”的发展。实质上,在社会现代化的大潮中,“寻根”只能是在现代观照下重建民族生存的传统精神,而这种传统精神便成为文学创作所需要的“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寻找”性的社会情势与寻根小说知青作家的精神趋向密切暗合。知青作为遭遇历史风云变幻的一代知识分子,时代的飞速更迭令他们迫切渴望自我身份认同。一则,文化启蒙的精英主体立场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现代性趋向相符合,他们得以重塑自我形象;一则上山下乡的民间文化经验与对地域文化的独特感知告示他们展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抗辩西方文明。基于此,文学的建构功能以及它作为文化创造的特殊方式自然地成为寻根小说知青作家的最佳选择。第二章围绕寻根小说知青作家的价值观念,阐述他们在文本中显示的文化身份认同诉求与凸显的认同困境。传统文化背景的残缺以及上山下乡时体认的独特地域文化,这使寻根小说知青作家对民间文化产生一种怀恋与希冀。然而,对于社会现代性的内在追求又使他们警觉乡土文化中的愚昧性与封建性。基于此,寻根小说知青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便不由得处于矛盾冲突状态。第三章立足于寻根小说知青作家的自我意识,分析他们在文本中呈现的社会身份认同愿望与隐含的认同困境。回不去的乡村与融不进的城市,这样的生存现实刺激知青产生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诉求。然而,在个体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寻根小说知青作家深受启蒙理性与历史创伤记忆的影响,不同程度的自我认同、自我虚构以及自我怀疑与反思导致他们近乎陷入自我迷失的窘境。第四章紧扣寻根小说知青作家的情绪心态,揭示他们在文本中表征的审美现代性追求。审美有一种世俗的救赎功能,它打破同一、庸常等诸多困境,而这正是寻根小说知青作家在深陷身份认同困境之后的摆脱途径。受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寻根小说知青作家在面对身份认同困境与现代性信息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现代性追求,从而形成了迥异的艺术风格。第五章立足作家知青身份与非知青身份的差异,分析寻根小说知青作家因童年乡土经验残缺、传统文化血脉断裂与现代性思想冲突而形成的创作局限,力求给予客观辩证的文学评价。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志英;;谈小说的阅读与欣赏[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张心科;;重回“三要素”:小说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8年13期

3 张晶;;中学小说教学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8年09期

4 晓苏;;小说的可读性从哪里来[J];文学教育(上);2017年12期

5 王秀云;;跟文学掏心窝子[J];时代文学;2018年09期

6 石午强;;墨白:小说的多维镜像——评《小说的多维镜像——墨白访谈录》[J];大观(东京文学);2016年11期

7 李勇;;边地叙事的局限——评冉正万的《银鱼来》[J];新文学评论;2016年04期

8 唐诗人;;“70后”的精神转型——以朱山坡小说为例[J];新文学评论;2016年02期

9 于德北;;我写小小说[J];时代文学;2016年11期

10 ;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终评备选篇目及审读委成员评语[J];江南;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鸣;;小说写作教学中的四个创意写作的基本原则[A];2015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大会论文集[C];2015年

2 梁慕灵;;大学生创意写作能力培训——以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课程为例[A];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高峰论坛(2016-2017)会议论文合辑[C];2018年

3 谭光辉;;历史小说写作的可能性——评魏继新长篇小说《辛亥风云路》[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4 格非;马原;孙甘露;;20年后回首“先锋”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5 汪亚明;;成熟期茅盾文化思想论析[A];茅盾研究(第九辑)[C];2005年

6 李敬泽;;远行者和离家出走者的小说——《小说极限展2004》导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晶;魏烨:小说最难的部分,恰恰在开始写作之前[N];文学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朱林;让文学的阳光穿透雾霾的迷惘[N];工人日报;2016年

3 何运超;21世纪新疆历史小说的新标杆[N];兵团日报(汉);2016年

4 陈智富;拓展艺术境界 走出独特创作之路[N];湖北日报;2016年

5 《山西文学》;先锋的旧爱与新欢[N];晋中日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马晓丽:我希望不断地从功利写作中超拔出来[N];中华读书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舒晋瑜;蔡楠:制造一块无所不能的飞毯[N];中华读书报;2016年

8 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张定浩;大量的套路和微小的奇迹[N];文汇报;2017年

9 黄桂元;“养小说就是养人物”[N];文艺报;2017年

10 弋舟 王苏辛;小说写作:重逢准确的事实[N];文学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2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丽霞;世俗化时代的文学镜像[D];浙江大学;2006年

4 孙谦;论转型期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宽涛;网络盗墓小说中的“他者历史”文学书写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汪旭;林语堂小说死亡叙述的审美文化阐释[D];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

3 赵芝;以“小说写作训练营”为核心的文学出版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4 陈媛;东西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5 陆畅;献祭·凶象·人情味—论双雪涛的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8年

6 李伟;阳光下的阴影[D];广西民族大学;2018年

7 向友谊;叶辛知青小说的伦理叙事[D];西南大学;2018年

8 张晓鹏;新时期山东作家小说创作的神秘叙事特征[D];西南大学;2018年

9 陈洁;寻根小说与作家知青身份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10 王雪琴;林语堂小说中的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3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23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2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