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是叶燮的代表性诗论著作,与其《已畦集》《汪文摘谬》等著作形成了诗文理论研究的文献互证。叶燮的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集大成的表现,虽略少独特新见,但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具有考证时代风气和理论家如何评鉴时代风气的考辨作用。其理论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历代传统诗话、传统文学批评整体较为零散,模糊,重直觉和体悟的大环境中,他构建了一套具备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理论系统,这使他的理论足以和《文心雕龙》系统并提。在他的“理事情-才胆识力”系统中,叶燮特别提出了“识”,并给予其在主体内容要素中的主导性地位。在叶燮之前,与“识”相关的理论成果并没有形成完整的问题链,也缺乏系统的梳理。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归中国古代研究传统,以“识”为切入点,从字源学入手去确定叶燮“识”范畴的根本意义和丰富内涵,正视民族语言和思维的独特性,最终回归叶燮自身的理论语境,从叶燮对“识”范畴的运用、定义展开范畴研究,重新审视“识”范畴的审美功能。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将字源研究与范畴研究融合,在多学科沟通和范畴意义流变中,重新确认叶燮“识”范畴的本质性界定。论文正文共三部分。绪论部分则梳理了叶燮“识”范畴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问题分析。全文以“识”作为审美范畴的逐渐成型为论述的基本框架,为叶燮“识”范畴的重新阐释提供了综合语境下的分析空间。论文第一部分,以“识”字在古典文献中的义项选择及演变、叶燮对“识”字的具体运用情况为思路,辨析“识”作为审美范畴的形成,以及“识”在叶燮的诗文语境中的意义选择和概念成形过程。“识”经由叶燮之手成为内涵更加明确、意蕴更加深刻、针砭时弊更加直接的理论范畴,是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演变以及理论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成果。论文第二部分,展开论述了叶燮“识”范畴的整体认知空间。以叶燮诗文理论的整体框架为综合性语境,梳理了叶燮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关系和叶燮对“识”的多维度论述。在叶燮理论现实背景的依托下发现叶燮以“识”对抗“诗道沦而不可救”的时代弊病,以自觉的审美表达对抗过度的复古风气和矫枉过正的性灵取向,以及诗道的好名、好利。叶燮“识”范畴的理论思维也比前人论“识”更加明晰和凝固,他完成了一次文学领域内的总结与升华,且出现了突破文学领域的先兆。论文第三部分,展开论述了叶燮“识”范畴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审美功能,它不仅涉及到叶燮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的审美理想,而且对现当代审美趋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启示,具有延续发展的生命力。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晖;马倩如;;叶燮诗歌批评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2 王向荣;;“才、胆、识、力”:叶燮对审美主体能力的建构与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 杜书瀛;;清代“诗文评”之“集大成”[J];南都学坛;2013年02期
4 蒋寅;;关于叶燮《原诗》笺注的几个问题——《原诗笺注》前言[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5 陈建华;;也谈“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J];文史知识;2010年05期
6 侯敏;;清初吴中学人序跋中的诗学观——以叶燮、尤侗、汪琬为中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邓心强;;海外叶燮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邓心强;;2000—2008年叶燮研究述评(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邓心强;;叶燮研究史上硕博论文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10 邓心强;梁黎丽;;新世纪初叶燮研究的成就、得失与走向[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蒋凡;;叶燮与叶绍袁 叶燮小议之一[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八辑)[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蒋凡;;叶燮诗论研究的时代新高度[N];文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峰;叶燮《原诗》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尚雯;清代“才识”论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2 陈雪;叶燮诗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825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25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