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多重权力的交叉—作为症候的“平凡世界”

发布时间:2020-09-27 06:39
   每一种历史叙述背后,都潜藏着一种历史哲学的引导,文学也同样如此。在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文学史叙述中存在两种重要而相反的划分方式:即“现代—当代”的文学阶段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两种文学史论述方式都以其鲜明的政治化或去政治化,因不同时代政治力量与话语权力关系的转变,成为人们所反复讨论的对象。二者的共性还在于,都以一种线性目的论的讲述方式在讨论何种更为高级,或者说一种将文学牢牢统摄于现实政治之下,另一种则是力图摆脱现实政治对其的掌控,寻求实现文学的自我超越。这两种理论似乎都带有某种自上而下的理论姿态,或政治强压或抽象宏大,但最终结果是文学从未脱离过政治力量的掌控。但承认了某种文化政治力量的渗入并不意味着为那种线性的目的论色彩的划分方式正名,而是在这个前提下,我试图提出一种新的文学传统——“人民文学”传统。这种鲜明的人民立场一直遮蔽在不同文学史叙述中而作为一股潜流,鲁迅、赵树理、柳青、路遥都在特殊的历史时刻的某一瞬间,坚定的站在了这一立场上。但这种占据有时显得并不牢固,正如阿尔都塞晚年提出的“相遇唯物主义”,在不同元素的偶然相遇中,他们的作品乃至本人,都在不同的历史局势中跌宕变化,如何在多重话语力量的定论中去揭示拨开甚至创造他们的意义,也正应该值得重视。在这样的文学史观与研究方法中,我试图重新进入路遥《平凡的世界》。既有的对路遥的批评,多集中于对路遥个人“斗士”形象的刻画的与黄土地情结的渲染,或以不免带有后见之明的冷气来对其进行批评(这种后见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化了改革进程的路径,参与到改革话语的加固之中),而忽略了作品写作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以及改革初期一定程度上带来的活力与生气,为人们激发出的想象还有一切未成之时诸多相遇的可能。而这其中对孙少平个人形象些许悲观或脱离现实的分析和“孙少平们”于九十年代后成为社会马拉松式进程中抛下的群体这一既定现实之间更是不谋而合。但当我们重回小说内部以及小说展开的特定空间,可以发现孙少平的命运是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革之后乡村共同体无法滋养的环境下,由一个(游荡的)乡村文学青年向工人阶级变化的成长过程。他又在煤矿的集体工作中重新找到了认同。而这种认同,确是与柳青一脉相承。
【学位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42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文学和政治:与难题性的相遇
    2.1 现代性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2.2 反现代性的“现当代文学”
    2.3 民族与美学:“装置”的颠倒
    2.4 唯物主义的潜流:人民文学传统
3 柳青、鲁迅和近代乡村:“双水村”的前世今生
    3.1 柳青与路遥:断裂还是继承?
    3.2 作为交点的鲁迅:人民文学与自我反思
    3.3 现代中国的难题:双水村之前
4 改革与新生:个人、集体和肉身重塑
    4.1 改革逻辑的延续:文学批评中的孙少平
    4.2 个人到集体:成长中的孙少平
    4.3 难题的闯入:梁生宝的肉身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高帮;满蛟;乔焕江;;感知平凡世界的生命热度——关于《平凡的世界》及其批评的对话[J];艺术广角;2015年03期

2 郭U

本文编号:2827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27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3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