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礼文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15:10
明清遗民之一的魏礼抱着民族大义同其他诸子隐居翠微峰,读书讲学,外出游历,切磋交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受其他诸子尤其是魏禧的影响,魏礼在治学和处世思想上强调“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其诗文创作当中,并将诗文与易堂诸子在“国耻家仇”中所呈现的砥砺气节,即“真气”合为一体。个人性情的真挚与纯正使得魏礼的诗文更加贴合道德伦理下的社会现实。他主张文学创作应该“有谓”,并以古人创作的“气”“格”“法”为自身所用。在遵循传统文学章法的前提下,融合自身的性情与艺术特色,强调章法的灵活妙用。他强调作文方法应当重视“常态”下的“变”,即“神奇变化,不外乎法,常至而怪,实至而灵”。这也是魏禧“积理练识”方法的延伸。魏礼强调“博而约之”的积“理”与广闻见识的游历和交友,其目的在于使文章的实用更能切近时势发展。魏礼强调作文以奇为胜,这个“奇”是“博而约之”的“理”与真知灼见的“识”的共同影响,这是对传统创作手法进行的艺术改造。因此,魏礼为文之“奇”表明了士子以历史眼光来洞察时势变动。“探本固贞”的道德追求使得魏礼文章兼具实用性。“变”带来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层面的动荡使得魏礼呼吁众人应承担士子背负的社会职责。魏礼的文学思想很符合“经世”思潮下的需要,在同世文学大家提出的思想中既有颇为相通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独到见解。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魏礼生平经历及经世思想
1.1 魏礼生平及社会经历
1.2 “文以载道”到“文以经世”的转变
1.2.1 “实学”与“古礼”的尊崇
1.2.2 “格物”与“致知”的改良
1.2.3 “志士”眼界下的“救亡”
第2章 魏礼诗歌思想
2.1 诗道性情
2.1.1 性情之“真”
2.1.2 性情之“正”
2.2 诗记史实
2.2.1 “崇杜”
2.2.2 “纪行诗”下的社会现实
2.3 诗体与诗品
2.3.1 多样诗体
2.3.2 “人品”即“诗品”
2.4 诗法与诗道
2.4.1 “变”视野下的“无法”与“有法”
2.4.2 “真朴”
第3章 魏礼的古文思想
3.1 “有我”与理、识、情的联系
3.1.1 “有我”之“理”
3.1.2 “有我”之“识”
3.1.3 “有我”之“情”
3.2 以“立言”使“文以致用”
3.2.1 “立言”的不朽追求
3.2.2 “理道”与“有用”的结合
3.3 以真为本的“奇”文法
3.3.1 “奇”与“识”
3.3.2 “奇”与“真”
3.3.3 “奇”与“实”
3.4 以“实用”为主的文道观
3.4.1 多样文体下的实用理念
3.4.2 “术”中的突破性理念
第4章 魏礼文学思想的成就与地位
4.1 易堂“真气”与“真我”的延展
4.1.1 易堂“真气”中的气节承继
4.1.2 “小三魏”对“真我”的认知
4.1.3 “经世致用”助力经学与史学的发展
4.2 遗民思潮与地域文学下的闪光点
4.2.1 南明文学创作下的缩影
4.2.2 文学群体间的交流与创作
4.3 传统观念下的束缚与不足
4.3.1 文学传统观念的滞后
4.3.2 伦理观念的桎梏
4.3.3 理学语境下的排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6761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魏礼生平经历及经世思想
1.1 魏礼生平及社会经历
1.2 “文以载道”到“文以经世”的转变
1.2.1 “实学”与“古礼”的尊崇
1.2.2 “格物”与“致知”的改良
1.2.3 “志士”眼界下的“救亡”
第2章 魏礼诗歌思想
2.1 诗道性情
2.1.1 性情之“真”
2.1.2 性情之“正”
2.2 诗记史实
2.2.1 “崇杜”
2.2.2 “纪行诗”下的社会现实
2.3 诗体与诗品
2.3.1 多样诗体
2.3.2 “人品”即“诗品”
2.4 诗法与诗道
2.4.1 “变”视野下的“无法”与“有法”
2.4.2 “真朴”
第3章 魏礼的古文思想
3.1 “有我”与理、识、情的联系
3.1.1 “有我”之“理”
3.1.2 “有我”之“识”
3.1.3 “有我”之“情”
3.2 以“立言”使“文以致用”
3.2.1 “立言”的不朽追求
3.2.2 “理道”与“有用”的结合
3.3 以真为本的“奇”文法
3.3.1 “奇”与“识”
3.3.2 “奇”与“真”
3.3.3 “奇”与“实”
3.4 以“实用”为主的文道观
3.4.1 多样文体下的实用理念
3.4.2 “术”中的突破性理念
第4章 魏礼文学思想的成就与地位
4.1 易堂“真气”与“真我”的延展
4.1.1 易堂“真气”中的气节承继
4.1.2 “小三魏”对“真我”的认知
4.1.3 “经世致用”助力经学与史学的发展
4.2 遗民思潮与地域文学下的闪光点
4.2.1 南明文学创作下的缩影
4.2.2 文学群体间的交流与创作
4.3 传统观念下的束缚与不足
4.3.1 文学传统观念的滞后
4.3.2 伦理观念的桎梏
4.3.3 理学语境下的排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马将伟;;易堂情本诗学及其理论建构[J];北方论丛;2013年01期
2 郭守运;;古文批评中的“奇”范畴索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5期
3 吴中胜;;一个客家隐者的心灵境界——论魏礼的诗学思想[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柳春蕊;;由“神明”到“规矩”——易堂九子的文法思想[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赵园;;原君·原臣——明清之际士人关于君主、君臣的论述[J];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02期
6 赵园;明清之际士人的文质论——兼及其时语境中文人的自我认知[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7 赵园;关于“士风”[J];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02期
8 孔定芳;清初明遗民的“云游”行为及其意蕴[J];人文杂志;2005年03期
9 赵园;明清之际士人游幕及有关的经验表述——以易堂诸子为例(一)[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雪梅;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瑞军;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肖烽;宁都三魏古文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3 支金平;魏禧论兵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廖华生;清初士人:道德追求与社会责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36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36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