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语言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17:35
荀子,战国末期人,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战国谈辩之风影响了先秦诸子的成书,《荀子》中的语言既有对前人的深化,又有荀子的独创,二者相互融合使得《荀子》展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荀子》的研究仍侧重其思想价值,对于其文学价值研究成果较少,《荀子》的语言艺术研究则零散分布于《荀子》的文学艺术研究论著中,缺少系统全面的研究。因此,《荀子》的语言艺术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除了绪论之外共分为七章。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荀子》的语言艺术研究多数是将“语言艺术”作为分析《荀子》艺术成就的一个方面提及,或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荀子》的语言运用。本文的研究则结合语言学和文学二者的研究方法,使《荀子》的语言艺术研究既有语言学知识的理论作支撑,又注重其作为“文学语言”的表现力。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战国时代风气和《荀子》的成书过程。本文从宏观论述了战国谈辩之风的总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荀子》的作者归属问题和荀子生平问题进行了整理并给出了定位。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荀子》“言有象”的谈辩技巧。结合修辞学知识对《荀子》中的比喻类型和表达效果进行了微观分析,并进一步扩大“象”的内涵,从《荀子》中寓言手法的运用着手将其归类并分析其说理效果。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荀子》“事有比”的谈辩技巧。从铺排、对偶、事实举例、列举分层、层递五个方面结合文本深入分析了《荀子》高超的语言运用手法。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荀子》语言的音乐美。首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乐教情况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综合了运用文学、修辞学、音韵学、古代汉语知识,从“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三个方面对《荀子》中的排比、对偶、顶真、情感的表达方式、长短句的运用和押韵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由于《成相》和《赋》在《荀子》中是两篇独立的文章,被看作是两篇纯文学作品,所以分设第五章和第六章对这两篇语言艺术特征展开讨论。第五章是从说唱文学的角度对《成相》的篇名进行了释义,然后着重分析了其用韵、情感及说理的特点。第六章首先对赋这一文体“不歌而诵”的性质进行了总结概括,对《赋》篇的主客问答结构、隐语使用以及句式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七章概括了《荀子》的语言风格,分析了《荀子》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散文的的影响。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意义或理由
二、《荀子》语言艺术研究现状
第一章 战国谈辩之风与《荀子》
第一节 战国谈辩概况
一、士阶层广泛参与
二、战国百家争鸣
第二节 荀子的生平
一、姓名
二、生平
第三节 《荀子》的成书
第二章 《荀子》的“言有象”
第一节 比喻
第二节 寓言
第三章 《荀子》的“事有比”
第一节 铺排
一、对立式
二、并列式
三、直线式
第二节 对偶
一、单句对
二、复句对
第三节 层递
第四节 事实举例与列举分承
一、事实举例
二、列举分承
第四章 乐教与《荀子》语言的音乐美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教环境
一、乐教中心的转移
二、乐教与非乐的冲突
三、俗乐与雅乐的碰撞
第二节 《荀子》语言音乐美的表现
一、整齐的美
二、抑扬的美
三、回环的美
第五章 说唱艺术和《成相》的语言特点
第一节 “成相”释义
第二节 《成相》篇的语言特点
一、说唱韵文,雅俗共赏
二、批判现实,感情浓郁
三、说理清晰布局合理
第六章 “不歌而诵”与《赋》篇的语言特点
第一节 赋之“不歌而诵”
一、对音乐依附的淡化
二、文体形制及内容范围扩大
第二节 《赋》篇的语言特点
一、主客问答,结构稳定
二、隐语劝谏,委婉含蓄
三、四言为主,韵散相间
第七章 《荀子》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散文的影响
第一节 《荀子》的语言风格
一、论证严密,质朴浑厚
二、观点深刻,谆谆教导
三、善用修辞,生动活泼
第二节 《荀子》语言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历代《荀子》文学评价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3560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意义或理由
二、《荀子》语言艺术研究现状
第一章 战国谈辩之风与《荀子》
第一节 战国谈辩概况
一、士阶层广泛参与
二、战国百家争鸣
第二节 荀子的生平
一、姓名
二、生平
第三节 《荀子》的成书
第二章 《荀子》的“言有象”
第一节 比喻
第二节 寓言
第三章 《荀子》的“事有比”
第一节 铺排
一、对立式
二、并列式
三、直线式
第二节 对偶
一、单句对
二、复句对
第三节 层递
第四节 事实举例与列举分承
一、事实举例
二、列举分承
第四章 乐教与《荀子》语言的音乐美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教环境
一、乐教中心的转移
二、乐教与非乐的冲突
三、俗乐与雅乐的碰撞
第二节 《荀子》语言音乐美的表现
一、整齐的美
二、抑扬的美
三、回环的美
第五章 说唱艺术和《成相》的语言特点
第一节 “成相”释义
第二节 《成相》篇的语言特点
一、说唱韵文,雅俗共赏
二、批判现实,感情浓郁
三、说理清晰布局合理
第六章 “不歌而诵”与《赋》篇的语言特点
第一节 赋之“不歌而诵”
一、对音乐依附的淡化
二、文体形制及内容范围扩大
第二节 《赋》篇的语言特点
一、主客问答,结构稳定
二、隐语劝谏,委婉含蓄
三、四言为主,韵散相间
第七章 《荀子》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散文的影响
第一节 《荀子》的语言风格
一、论证严密,质朴浑厚
二、观点深刻,谆谆教导
三、善用修辞,生动活泼
第二节 《荀子》语言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历代《荀子》文学评价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先进;;荀子生平事迹新考[J];前沿;2015年01期
2 丁秀菊;;韩非对荀子言说方式的继承与扬弃[J];东岳论丛;2013年11期
3 周远斌;;宋前散文“文言”的发展演变[J];文学评论;2009年05期
4 马世年;;《荀子·赋篇》体制新探——兼及其赋学史意义[J];文学遗产;2009年04期
5 徐艳;陈广宏;;中国散文语言音乐美的古今演变[J];学术月刊;2008年04期
6 周远斌;;先秦“文言”的文化成因及其阶段性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封富;论荀子的语言观[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姚小鸥;“成相”杂辞考[J];文艺研究;2000年01期
9 鄯爱红;试论荀子乐教与成人之道[J];孔子研究;1999年04期
10 毕庶春;荀况《赋篇》刍论[J];文学遗产;199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耀;先秦诸子散文中韵文现象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吴方;荀子文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3 吕朝彬;《荀子》说理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邱立汉;荀子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3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4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