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儒孔颖达对“六诗”说的诠解
【文章目录】:
一、关于“六诗”与“六义”的关系问题
二、关于“风”“雅”“颂”含义问题
三、关于“风”“雅”“颂”三者排列顺序问题
四、关于“赋”“比”“兴”含义问题
五、关于“三体三用”说问题
六、关于“六义”排序问题
七、关于“三体三用”说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斯大;;关于“六义”中“赋”的概念[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2 李健;诗“六义”新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彭声洪;;诗六义辨说[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4 蔡庸礼;;“诗六义”排列顺序之探因[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陈才;;朱子对传统诗经学命题的义理化改造——以“六义”说、“二南”说、“淫诗”说为中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01期
6 李涛;何旺生;;郭绍虞的“六义”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7 陈灿彬;;“六义”入赋:“赋兼六义”说的形成和新变[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19年01期
8 袁长江;;《毛序》“六义”解[J];文史知识;1996年08期
9 高晓成;;中古时期经学之外“六义”一词的使用[J];学术交流;2018年11期
10 吴建国;;诗“六义”考论——“风”还原与文学阐释[J];文艺评论;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诗六义”学术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冬梅;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陈战峰;宋代《诗经》学与理学[D];西北大学;2005年
4 刘立志;汉代《诗经》学及其渊源考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孔德凌;郑玄《诗经》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金前文;汉赋与汉代《诗经》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立兵;论《毛诗正义》的学术成就[D];扬州大学;2007年
8 宋丁羿;雅俗之间:《诗经》跨阶层传播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9 易卫华;北宋政治变革与《诗经》学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婷;唐代《诗》学与诗学[D];山西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林霞;两汉至宋代“赋”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扎西才让;“诗六义”阐释经学与诗学视域的转变及相互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3 赵勇;朱熹《诗经》学新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阔;二程《诗经》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5 王宁;中国早期山文化及其观念论析[D];山西大学;2011年
6 尚莹;金元时期诗话中的《诗经》教化与文学传播[D];山西大学;2015年
7 郭丹丹;唐宋《诗经》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梁锡锋;汉代的《诗经》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9 毛蕊;近代《诗经》学转型的内在理路与外缘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谢炳军;崔述《诗经》阐释再探[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8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58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