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评理论日益经院化、哲学化的今天,王安忆的小说批评理论进入了大众视野,以她独特的叙述和批评理念,使一贯抽象的理论概念,突然变得亲民、生动起来,可以说王安忆的小说理论算是一股清流,安静的流淌在纷杂的批评界,让学者们可以逃离流派的纷争,回归心灵的宁静。王安忆作为一名小说创作者,她所提出的小说理论是站在作家的角度总结出来的,与专业的小说理论家的理论相比较会具有不一样的特征。一方面,王安忆的小说理论认真践行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用自己的创作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成果,以此来完成互证。另一方面,她的小说理论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小说理论的同时,积极融合西方的理论分析,在不断反思和学习中系统建构起自己的小说理论。这样的小说理论更具概括性和可理解性,也更能触动人的内心,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读。80年代中后期是王安忆小说理论形成的初创期,仅1988一年,她相继在各个文刊上发表了《我看长篇小说》、《小说的物质部分》、《故事不是什么》、《故事是什么》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文章,持续到现在她的小说理论已经历经20多个春秋,这也成为她创作成就中一项显著的成就。本文将从她的主要理论著作、创作谈、对话录以及演讲稿出发,结合着她的文论创作,来完成对她小说理论的研究,进而发现她理论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王安忆小说理论在当今文坛的研究概况、研究意义和笔者在创作该论文时的思路方法做简要的分析和总结。正文分为四个部分,从小说理论的四个理论分支——本质论、创作论、构成论、鉴赏论出发对王安忆的小说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第一部分王安忆的小说本质论。王安忆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惊人的魄力对小说重新进行定义,将小说定义为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现实世界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王安忆将它形象地比喻成建筑和材料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她指出“心灵世界”这栋建筑的构造除了所必需的语言、情节等框架材料外,思想、情感等内部材料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部分是她所有理论的核心内容,王安忆也以此为基石构筑起了自己的小说理论城堡。第二部分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论。王安忆对小说的创作深有体会,并在其创作过程当中提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创作理论。一个是“纪实和虚构”理论,这个创作理论曾经被王安忆标榜为创造世界方法的一种,她将“虚构”作为小说创作的本质,从她后期的创作中可以看出她对这一理论的重视~((1))。同时,王安忆以此为基础还创作出了同名试验小说《纪实与虚构》,小说的成功可以说是对她理论最好的验证。另外一个理论是她的“四不要”创作原则,这是她小说创作的核心,这一理论体现出她对传统小说创作理论的反叛,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第三部分王安忆的小说构成论。王安忆认为故事是构建小说的必需品,“一个故事本身就包含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如果这个故事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故事的讲述方式也将是独特的。”~((2))故事降临到人间,就已经决定了它该有的容貌和人生未来的归途。此外,关于讲故事的方法,她认为创作者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方法,就是要做到思想与物质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些技巧也是王安忆所重点探讨的问题。通过这一部分内容我们会对王安忆构造的这栋“心灵”建筑有一个更微观的认识,会对她的理论构造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第四部分着重分析王安忆的小说鉴赏理论。随着创作道路的成熟,王安忆在创作之余,也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其小说理论的内容,同时也让她从卷帙浩繁的著作中练就一双慧眼,提炼出自己独特的鉴赏理论。“找一扇主要的门”是她在分析体系庞大、情节感情复杂的作品时所提出的,针对这些创作她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找到一扇重要的门,这一方法的提出可以说为作品鉴赏者提供了一条分析作品的捷径。还有作品的背景材料的放弃、形式简单化的鉴赏方法的提出,都对当代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某些观点有其片面之处,但其独特的鉴赏方法却给古板老套的批评界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结语部分是通过上面四个章节的内容对王安忆小说理论的意义和价值的概括和总结。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42
【文章目录】: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意义
0.2 研究概况
0.3 研究方法
1 王安忆的小说本质论
1.1 小说为“心灵世界”说
1.1.1 现实世界:铸造小说的材料
1.1.2 “好小说都是好神话”
1.2 “心灵世界”的建筑材料
1.2.1 情节
1.2.2 语言
1.3 “心灵世界”的建筑思想
1.4 “心灵世界”的建筑情感
2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论
2.1 “四不”原则——小说创作的核心
2.1.1 “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
2.1.2 “不要材料太多”
2.1.3 “不要语言的风格化”
2.1.4 “不要独特性”
2.2 “纪实与虚构”创作理论
2.2.1 “虚构”——小说的本质
2.2.2 “纪实”与“虚构”对立统一原则
3 王安忆的小说构成论
3.1 王安忆的“故事”观
3.1.1 小说就是讲故事
3.1.2 小说构成性故事
3.2 “讲故事”的方法
3.2.1 思想与物质的一元化
3.2.2 形式与内容的一元化
4 王安忆的小说鉴赏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逻辑的力量[J];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05期
2 刘雪松;;90年代的作家批评[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3 胡彩霞;;王安忆的“故事”情结与小说创作[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李婷;;繁华落尽的淳美——王安忆语言风格谈[J];职大学报;2009年01期
5 张岚;;对人性美好的不懈追寻——王安忆小说论[J];当代文坛;2008年02期
6 谢有顺;;小说的物质外壳:逻辑、情理和说服力——由王安忆的小说观引发的随想[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3期
7 宋炳辉;;王安忆的世界文学视野及其小说观念[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3期
8 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一):成长[J];西部;2007年02期
9 徐岱;;故事的诗学[J];江汉论坛;2006年10期
10 李淑霞;;论王安忆的虚构本质论小说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黎永蓝;王安忆小说观念及其创作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宋尧;王安忆小说观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3 孙颖;王安忆文学观述评[D];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范宏彧;落尽繁华见真醇—王安忆小说创作流变[D];海南大学;2013年
5 付丽霞;论王安忆小说中的类型化人物塑造及其审美意义[D];苏州大学;2011年
6 胡彩霞;论王安忆的小说理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志凌;王安忆的小说创作理念解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慧敏;王安忆小说文体特征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解小雪;王安忆的小说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
2860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60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