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70后”作家笔下的“城镇青年”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5 22:44
   近年来,“70后”作家及其相关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讨论“70后”作家,“遮蔽”是一个关键词。“遮蔽”的提出与对“70后”作家的尴尬处境的基本判断有关,即处于群体、商业、前辈三座大山的夹击之中,但是“70后”作家经典化道路之艰难,恐怕不止是这“三座大山”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本文把“70后”作家的作品作为一个正面处理的对象,一方面把“70后”作家出场时的争议以及“遮蔽”概念的生成过程还原到当时的语境中去,探求争议事件对“70后”作家整体文学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从“70后”作家的成长背景与其作品的精神特质出发,提出了“城镇青年”这一典型形象。“城镇青年”这一形象深深扎根在“70后”作家与小城镇的亲密地缘关系之上,地缘关系让“70后”作家笔下的小城镇题材有了现实基础,城镇题材也不约而同地发展为这代人的重要面向。乡村在莫言、贾平凹、阎连科等“50后”作家笔下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创造高潮,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农村意义系统逐渐萎缩,小城镇的意义系统逐渐丰满,“70后”作家笔下的“城镇青年”无疑能够成为小城镇文学之中的典型形象,也为年轻作家的书写空间做了开拓。更为重要的是“城镇青年”所展示出的,诸如,“70后”作家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过度关注,以及对成长、身份、世界等含义的空洞理解,还有对形而上的存在和意义的过度追问,使这类形象对现实的发言能力和介入方式看起来软弱无力。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论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讨论的是“70后”作家的两次出场和“70后”作家小城镇书写的研究综述,以及“城镇青年”与“70后”作家的关系。“城镇青年”是“70后”作家贯穿始终的一类形象。之所以把他们作为形象整体提出,主要源于他们共同的精神特质。从时间上看,“城镇青年”形象中蕴含的青春、成长、怀旧凝聚着一代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从空间上看,“城镇青年”随着城镇化一起成长,背后隐含的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依旧存在。第二部分即第一章,探讨了小城镇作为一个文学地理空间书写的阶段性变化,对书写小城镇的文学作品进行简单梳理。可以看出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开展,小城镇从一个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地理空间,其地区想象越来越接近都市,即从乡镇到城镇的转变。这种梳理有助于我们比较“70后”作家笔下的“城镇青年”与之前小城镇青年形象的不同之处,对“城镇青年”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的辨析。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主要讨论的是“70后”作家的小城镇作品中多重空间书写对“城镇青年”形象的影响,即形象的生成。不管是城内空间的围困、移动空间的在路上,还是城外空间中的都市想象和叙事想象,均形成了空间对人的挤压。在多重空间的合力作用下,“70后”作家笔下的“城镇青年”呈现出浮躁又现实、矛盾又坚定、彷徨又决绝的复杂面貌。第四部分第第三章,重点探讨了“70后”作家笔下的“城镇青年”类型。不管是“隐匿者”、“游荡者”,还是“行动者”,他们都展现了一种共同特质,即夹缝状态下的焦躁。第五部分即第四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70后”作家的精神维度,即成长的规训、意义的焦虑、全球化时代的精神想象等。“城镇青年”对自身成长的拷问、对身份的怀疑、对世界与自身位置的思考,都蕴含着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第六部分为结语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70后”作家笔下的“城镇青年”形象的意义。首先这类形象让读者看到了整个“70后”在外向的人生道路选择和内向的心灵世界都遭遇了困扰和挫折,揭示出城镇青年在时代的转型和断裂中,遭受的动荡和迷惘。其次对形而上的存在和生命意义的过度追问,反映了“70后”作家较为保守的文学观,这也成为了他们被遮蔽的真正原因。最后城镇青年可能成为一个节点,开启他们下一阶段的“中年写作”。
【学位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70后”作家笔下“城镇青年”形象的提出
    一 “遮蔽”概念的生成
    二 研究综述
    三 “城镇青年”与“70后”作家
第一章 被遮蔽的空间:从乡镇到城镇
    1.1 传统乡镇的“中间人”
    1.2 政治遮蔽下的乡镇背景
    1.3 多元城镇的个人主义者
第二章 “70后”作家笔下的多重城镇空间
    2.1 城内空间:工业围困下的彷徨
    2.2 移动空间:向外延伸的张力场
    2.3 城外空间:影像与叙事下的都市想象
第三章 “70后”作家笔下的“城镇青年”群像
    3.1 隐匿者:失败与庸常
    3.2 游荡者:梦游与追问
    3.3 行动者:出走与回望
第四章 “70后”作家笔下的“城镇青年”精神维度
    4.1 成长的规训
    4.2 身份的焦虑
    4.3 全球化的精神想象
结语“70后”作家笔下“城镇青年”形象的意义及其可能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义昆;杨兆祥;;面向新时代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不足与展望[J];中国出版;2017年22期

2 孔庆新;平睿其;;女大学生网络媒介形象研究[J];新闻战线;2016年20期

3 张文晖;;互联网传播视角的重庆旅游形象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08期

4 唐亚薇;;滕肖澜笔下的上海外来媳妇形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7年02期

5 邴馨蕾;;中国古代文学狐神形象研究[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年10期

6 赵晶晶;刘本锋;;塑造现代南昌城市形象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年09期

7 吴亚玲;;日剧中“魔女”的形象研究[J];知音励志;2017年03期

8 陈韬;;做提升“软实力”的智库 首家中国形象研究中心落户上海交大[J];上海教育;2016年36期

9 兰秀娟;张映先;;美国文学中二元对立的中国形象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46期

10 刘扬;;可口可乐品牌的“大树式”品牌形象研究[J];明日风尚;2017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晋晋;图像与符号[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莺梦;角田光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李凤凤;东野圭吾《白夜行》中桐原亮司的形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张洪艳;“70后”作家笔下的“城镇青年”形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4 朱孟娜;管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5 吴学岚;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大陆犯罪电影中犯罪人形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6 杜英辉;老舍作品毁灭者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7 路彦青;中国塔吉克族题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8 李维敏;清代戏剧中介子推形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9 董春曼;动画角色设定中的神怪形象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8年

10 郑亚丽;流变的风景:民国福州籍历史学家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2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72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e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