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陪都女作家散文中的“生命体验”

发布时间:2020-11-06 14:52
   “陪都女作家”在民族危难和内迁潮流的影响下登上重庆文坛,进而也构成了陪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和时代的记录者,她们时常利用散文或散记等文体来书写人们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以达到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目的,反过来,也使其散文创作呈现出更明显的“纪实化”与“平民化”特征。鉴于抗战语境与女性创作的相互结合,这种对于“生命体验”的文学书写主要指女作家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出发,对战争环境下民众生存状态的一种文学还原。具体内容上包括两方面:一种是对于生命伤亡的悲愤记述,着重于刻画漫长流寓生活中的“伤亡现场”或“死亡现场”;一种是对于生命尚存的乐观描绘,注重于还原人们在战乱年代下的情感体验、希望寄托,以及“复归故乡”的精神追求。陪都女作家通过对战时生命体验的深情抒写,一方面揭示出的是她们“从个人走向民间”的抗战现实反思,另一方面也传达了她们“偏爱弱者”的人性关怀思想。无论如何,从生命体验的文本书写,到民族抗战现实的深层思索,再到女性天性层面的关怀哲学,女作家们层层剥开生命底色的创作实践,已经有力证明了苦难承担者永不妥协的抗争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突围精神。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理性审视和批判力度的不足、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局囿等方面的缺陷,需要我们以客观的眼光去正视并予以反思,以此还原出陪都女作家散文创作的真实面貌。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6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意义价值
一 流亡与寓居——陪都女作家散文创作的生成语境
    (一)陪都女作家的形成与类型
    (二)陪都女作家散文创作的转变与重构
二 愤死与求生——陪都女作家散文中的生命体验
    (一)对于生命伤亡的悲愤记述
        1.与流亡者的“对话”
        2.触碰死亡、厌恶死亡
    (二)对于生命尚存的乐观描绘
        1.生命情感的亲切刻画
        2.生命希望的抒情表现
        3.生之归宿在于重返故乡
三 个人与家国——陪都女作家生命书写背后的精神特质
    (一)“从个人到民间”的现实反思
    (二)“偏爱弱者”的人性关怀
结束语:陪都女作家散文创作的价值与缺陷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峰;;文学作为独立的世界形式[J];文艺研究;2018年05期

2 杨庆祥;;“现代主义写作”的蜕变——“重建一种新的文学”系列之一[J];山花;2016年18期

3 纪丽丽;;试谈文学世界主义[J];青年文学家;2017年02期

4 竹小地;;“你看起来像学文学的人”[J];大学生;2017年01期

5 吴永强;;逃离农事,近嗅花草——小镇青年齐鲁文艺志[J];齐鲁周刊;2016年42期

6 寒云;;网络文学的逆袭 红与黑的两面[J];新作文(初中版);2017年Z1期

7 麦家;;文学究竟有什么用场[J];作文与考试;2017年15期

8 王艳萍;魏巧丽;赵鑫;;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新的贡献[J];商业故事;2016年29期

9 姚宏越;;文学研究会中的两位东北人[J];鸭绿江(上半月版);2017年03期

10 王猛;;漂泊的诗性言说——论后终结时代的文学[J];青年文学家;2017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文学中的时间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2 韩敏;《收获》的90年代[D];四川大学;2004年

3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陈刚;北碚文化圈与194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5年

5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勇;前期创造社期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茂叶;人文语言视域下的文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赵晓芳;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湘琳;欧阳修的文学世界与生命情境[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欢;论陪都女作家散文中的“生命体验”[D];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

2 孙森;日本转向作家的中国东北题材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

3 王子璇;欧阳修经史视域中的文学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4 杜易;布朗肖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5 庞雅心;论读者参与对网络文学出版的影响[D];北京印刷学院;2018年

6 饶晟吉;非本质与反理论的文学观[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7 郑延卓;网络文学,是文学的新声,还是挽歌[D];海南大学;2018年

8 马莹;瞿秋白文学“矛盾性”及其文化阐释[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9 赵文卿;论福柯的文学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10 宋倩;梶井文学的“暗”与“明”[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73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73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e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