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与“五四”乡土书写的经典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12:06
   作为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结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同时,作为一部辑录和包含“五四”新文学理论、论争、思潮、流派、史料、作品的成系统的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在“五四”新文学经典化过程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这部丛书是“五四”新文学经典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影响者。如果说《中国新文学大系》是集“五四”新文学之精英、汇新文化运动先驱之经营而形成的硕果,那么“五四”乡土书写就是其中别具特色的重要枝蔓。本研究着力从《中国新文学大系》与“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的关系这一总问题切入,力求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视域下探究《中国新文学大系》对“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的切实影响,为完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经典化知识谱系做出贡献。本文除绪论之外,总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究《中国新文学大系》以及“五四”乡土书写的发生语境,指出在“欧风美雨”的现代性的影响之下,《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方——良友书局所在地上海,出版业逐渐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并促使出版业繁荣发展,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现提供了保障;“五四”低潮期“复古逆流”的涌现使得新文化运动同人认识到结集新文学成果,保卫新文学合法性的重要意义,加强了他们嵬集、编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诉求;白话文实绩的丰饶与白话文经典的“假性”缺失之间的反差,以及当时舆论纷争之下新文学同人自我确证的强烈愿望也构成了《中国新文学大系》面世的文化语境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五四”前后中国乡土问题的凸显为“五四”乡土书写勃兴,为乡土书写经典化提供了基本的可能性与问题域。第二部分力求从《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辑理念入手,揭橥《中国新文学大系》编辑理念影响下乡土书写创作模式的建构,及其对“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的作用,指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辑理念重视写实主义,这使得其编选者在对“五四”乡土文学作品进行选取的过程中,重视对文本题材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的写实性的考量,架构了写实主义倾向的创作模式,这一模式对日后乡土书写经典化中的“乡土写实”创作模式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对《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进行深度发掘,探求其中的史料对“五四”乡土经典化的独特价值,提出“会社史料”、“作家小传”中关于“五四”乡土文学作家及其所属社团的部分史料,是助力《中国新文学大系》中所辑录的乡土文学作家、社团研究重要资料,其直接推动相关作家和文学社团在“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过程中登场。第四部分立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的导言部分,探究《中国新文学大系》中的文学批评对“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的作用,指出导言中现实主义批评方法的应用、作为现实主义主潮与文艺大众化征候的批评范畴的确定以及偏重写实主义的批评标准的确立,直接影响《中国新文学大系》对“五四”乡土书写作品的选取,继而间接影响其经典化进程,推动了写实主义乡土文学的经典化、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抒情意味浓厚的非现实主义乡土文学,并且这一批评体系随着历史发展进一步影响到后来文学史中乡土文学经典的整体面貌。第五部分对《中国新文学大系》与“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问题进行复观和反思,指出《中国新文学大系》在文学史意义上锻造了“五四”乡土书写经典,但是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所选作品文学经典性趋弱,遮蔽了部分具有抒情性、非写实主义乡土文学作品,提出只有辩证、客观的看待《中国新文学大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才是研究《中国新文学大系》与“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问题的应有之义。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经典与经典化问题概述
    0.2 《中国新文学大系》助力“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
    0.3 研究综述
    0.4 选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1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生成语境与“五四”时期乡土问题的凸显
    1.1 “声光化电”之后:20 世纪初上海出版业的繁荣与市场化
    1.2 集经典以抗逆潮:抵抗文化“围剿”与复古逆流
    1.3 呼唤经典与求同存异:《中国新文学大系》产生的文化语境
        1.3.1 白话文的实绩与“假性”的“经典真空”
        1.3.2 论争纷扰与自我确证诉求的同一
    1.4 “五四”前后乡土问题的凸显与乡土书写的勃兴
2 创作模式的确立:《中国新文学大系》编辑理念与“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
    2.1 “地方色彩”与“地上的愤懑”:写实主义大纛下的编辑理念
    2.2 题材内容:“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
    2.3 主题思想:启蒙与怀乡
    2.4 人物形象:具有二重身份特征的农民
    2.5 情节结构:乡土悲剧
    2.6 “打平天下”与“乡土写实”:《大系》创作模式的确立与乡土书写经典化的奠基
3 乡土小说社团及作家的登场:《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与“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
    3.1 会社史料:反对“消遣”的文艺观与乡土书写的发生
    3.2 作家小传:“五四”乡土小说家的剪影与登场
    3.3 言简义丰与整体建构:史料对“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的补强
4 指认批评范畴与建构批评标准:《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与“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
    4.1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应用:写实主义乡土书写的入围与经典化
    4.2 作为征候的批评范畴:指认批评范畴与“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
        4.2.1 现实主义与文学大众化的征候:“典型”与“地方色彩”批评范畴
        4.2.2 以笔怀乡:“侨寓者”批评范畴与乡土书写的发生
    4.3 写实的偏重与艺术的“偏枯”:建构批评标准与“五四”乡土书写经典化
        4.3.1 写实与技法并重:反对“观念化”写作
        4.3.2 重视描写“全般社会现象”,反对表现“个人一角”
        4.3.3 启蒙与“强有力”的文学:重视“人的文学”的抗争性
        4.3.4 写实之外:非现实主义乡土书写的隐退
    4.4 现实主义批评对乡土书写经典化的价值导向作用
5 《中国新文学大系》与“五四”乡土小说经典化的反思
    5.1 文学史经典还是文学经典:《大系》文学史意义再考察
    5.2 《中国新文学大系》对乡土抒情小说的有意遮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轶;;“欧化”“地方色”与“世界性”——论“五四”乡土批评理论的初创[J];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08期

2 南帆;;文学经典、审美与文化权力博弈[J];学术月刊;2012年01期

3 鲁枢元;;国民性改造与乡土文学反思[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4 陈运贵;;集体无意识与国民性批判——关于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一种解读[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赵毅衡;;两种经典更新与符号双轴位移[J];文艺研究;2007年12期

6 王宁;;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J];外国文学;2007年06期

7 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J];现代中国文学论丛;2007年00期

8 余荣虎;;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秦艳华;;赵家璧的“选择”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J];编辑学刊;2007年01期

10 王宁;;经典化、非经典化与经典的重构[J];南方文坛;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晓恒;五四乡土小说与八十年代寻根文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玉兰;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的经典化意义与局限[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喆;《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集·导言》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石中华;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中的批评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74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74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e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