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新时期初“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研究(1978-1984)

发布时间:2020-11-08 13:41
   本文以八十年代提出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塑造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历史转折时期文坛多种力量的矛盾冲突与复杂纠缠,对这一富有历史特色而极具张力的文艺主张进行“重返现场”式关照。除绪论与结语外,共有四章。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提出背景。主要分析“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提出的历史资源和现实条件,阐述“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导致新人形象复杂性的根源。大致内容有:梳理社会主义文学资源与脉络,探析现实主义传统与文学体制“一体化”对新时期初期文学的影响。阐述社会转折时期构建新人主体的要求。第二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话语场考察。聚焦转折时期复杂的历史语境,分析话语场中不同力量对“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塑造的作用。主要包括:作为文艺场的顶层设计的“第四次文代会”对“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表述与界定;探析在文学生产中,作家的创作经验与创作心理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有何作用;探索在“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塑造中,文艺批评如何示范引导创作并对脱离期待的批评进行纠偏。第三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几种类型。主要考察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特点,以及怎样试图寻求“大写的人”与“小写的人”之间的平衡。具体内容有:考察改革者形象的进攻的性格,以及在趋向复杂化的塑造中对个体的关注;考察“去英雄化”的军人形象,分析其在参与建构当时理想主义建设的同时如何流露出对历史的反思和人道主义关怀;考察从边缘回归的知识分子形象忍辱负重的形象特点;考察农民形象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开始觉醒,个体和集体观念相互冲撞的特点。第四章“人”与“新人”的纠缠。主要探讨“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中“大写的人”与“小写的人”相互纠缠的复杂关系。论述如下:分析预设中的大写“新人”形象内部产生的个人主义的异质因素,以及两者相互妥协、对抗的缠绕关系;考察在个人与集体的对立结构中,个人如何觉醒并突出“大写的人”的重围。
【学位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从“新人”到“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提出背景
    第一节 从“革命英雄”到“社会主义新人”:当代文学的自觉承担
        一、“文以载道”:社会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二、潜在的规约:文学体制对文学生产的限制
    第二节 社会转折时期的现实焦虑
        一、“四化”建设对新人价值取向的要求
        二、“伤痕”废墟中重建新人主体的需要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话语场考察
    第一节 政策的基础:第四次文代会对“社会主义新人”的提倡
        一、邓小平《祝词》:“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
        二、“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在“背离”与“回归”之间
    第二节 作家对“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构建的努力
        一、历史因袭:社会主义创作资源
        二、历史牢骚:“放逐”与“弃民”
    第三节 文艺批评对“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塑造的调控
        一、创作的范导:围绕《沉重的翅膀》的“修改”
        二、批评的纠偏:《乔厂长上任记》引起的“风波”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几种类型
    第一节 “铁腕”的改革者形象
        一、进攻的性格:亮色与灰暗的搏斗
        二、趋向复杂的改革者形象
        三、时代与个性的冲突:“改革+爱情”
    第二节 “去英雄化”的军人形象
        一、走下“高大全”的神坛
        二、极端环境中的“人”
        三、崇高的悲壮美
    第三节 忍辱负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一、从边缘回归:从被改造者到中坚力量
        二、朴素坚韧的审美形态
    第四节 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
        一、物质觉醒:从贫困到富裕的“发家梦”
        二、精神觉醒:从迷惘到回归
第四章 “人”与“新人”的纠缠
    第一节 服从与分歧:预设中的“新人”
        一、规避“个人”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二、艰难的糅合:缠绕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第二节 个人与集体:突出重围的“人”
        一、禁区的突破与“人道主义大讨论”
        二、个体的觉醒与“潘晓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符鹏;;再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尝试及其内在危机——蒋子龙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青年问题[J];文学评论;2015年05期

2 武新军;;“社会主义新人”大讨论与新时期文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3 赵黎波;;“人”与“新人”的纠缠——“跨界”作家张抗抗“新时期”创作转型研究[J];当代文坛;2013年06期

4 詹玲;;看新时期两种文学价值观之争——以《人生》为例[J];文艺争鸣;2011年14期

5 杨庆祥;;“潘晓讨论”:社会问题与文学叙事——兼及“文学”与“社会”的历史性勾连[J];南方文坛;2011年01期

6 刘卫东;;从“新人”到“英雄”——社会主义新人理论的演变[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7 张伟栋;;“改革文学”的“认识性的装置”与“起源”问题——重评《乔厂长上任记》兼及与新时期文学的关系[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3期

8 杨庆祥;;《新星》与“体制内”改革叙事——兼及对“改革文学”的反思[J];南方文坛;2008年05期

9 黄平;;再造“新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调整及影响[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黄平;;“文本”与“人”的歧途——“新批评”与八十年代“文学本体论”[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杰;人生“意义”的重建及其限制[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钦;“社会主义新人”的可能性建构及其瓦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4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74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b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