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文道”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21:05
《原道》《征圣》《宗经》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思想之本,具有理论方面的统摄意义。《原道》主要从起源和价值评判两大角度解释了“文”与“道”的关系,同时强调作文应以“道”为逻辑起点。《征圣》和《宗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虽然有各自存在的价值,但《征圣》的主旨在于“征圣立言”,《宗经》对《征圣》多有概括。刘勰认为,六经乃圣人之言,是阐释圣人之道的文本,只有通过学习经典,才能深刻地掌握圣人之道的内涵。《原道》之“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的道家理论色彩,但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法则,秉承了儒家“弘道”“崇圣”“尊经”的思想。魏晋时期玄学兴起,玄学取代两汉经学成为主流思想。玄学提出了“名教合于自然”这一命题,意图为儒学寻求新的支撑。刘勰站在儒家立场上,受到了玄学的影响,并将这一理论模式移入《原道》《宗经》的阐释中,提出“自然”以印证儒道与圣人之文的先天合理合法性。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第一节 道圣经一体
一、道一而已:道的提出
二、妙极生知,睿哲唯宰:道与圣的关系
三、经也者,恒久之至道:圣人之道与经的关系
第二节 刘勰的“文道一体”观
一、“杂文学”视域下的文道论
二、“文道一体”——刘勰的文学起源观
第三节 刘勰的“致用”文学观
一、道之文: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二、文以致用——刘勰的文学追求
第二章 文必宗经
第一节 关于“风骨不振”,“文体解散”的现实思考
第二节 文章奥府,依经立义
第三节 群言之祖,依经立体
第三章 援道入儒:刘勰“文道”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 南朝儒学官学地位的巩固
第二节 “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的统一
一、名教合于自然: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立场
二、《原道》中的“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6970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第一节 道圣经一体
一、道一而已:道的提出
二、妙极生知,睿哲唯宰:道与圣的关系
三、经也者,恒久之至道:圣人之道与经的关系
第二节 刘勰的“文道一体”观
一、“杂文学”视域下的文道论
二、“文道一体”——刘勰的文学起源观
第三节 刘勰的“致用”文学观
一、道之文: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二、文以致用——刘勰的文学追求
第二章 文必宗经
第一节 关于“风骨不振”,“文体解散”的现实思考
第二节 文章奥府,依经立义
第三节 群言之祖,依经立体
第三章 援道入儒:刘勰“文道”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 南朝儒学官学地位的巩固
第二节 “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的统一
一、名教合于自然: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立场
二、《原道》中的“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欲晓;;圣、圣王与圣人——儒家“崇圣”信仰的渊源与流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姜广辉;程晓峰;;先秦的“圣人崇拜”与诸子之称“经”——兼论中国文化主流为人文信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王少良;;“宗经”与《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体系[J];北方论丛;2012年04期
4 唐明亮;黄鸿春;;周初至春秋天命观中的“德”与“道”[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戚良德;;中国文论话语的还原——以《文心雕龙》之“文”为中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刘文忠;;《文心雕龙》与儒家的渊源关系[J];长江学术;2008年04期
7 吴承学;何诗海;;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J];文学评论;2008年05期
8 林家骊;孙宝;;魏晋儒学对文学的影响及表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阎步克;;宗经、复古与尊君、实用(中)──《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吴承学;陈赟;;对“文本于经”说的文体学考察[J];学术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吕红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体观的生成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2 戚良德;《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焦桂美;南北朝经学史[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76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76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