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两宋之际杜诗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23:21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这成为宋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时代的剧变也深刻地影响着宋代文学的演进。作为在宋代颇受关注的伟大诗人杜甫,随着家国沦丧的社会剧变,诗人经历的飘荡流徙,更成为两宋之际诗人们普遍学习效仿的对象,其中涌现出了陈与义,吕本中等一批成就显著的诗人,或崇尚杜甫精神,或推尊杜诗艺术,或模仿杜诗句法,不一而足。虽学界对宋代杜诗接受多所研究,但专门针对两宋之际杜诗接受并以之为题的探讨并未多见。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两宋之际的杜诗接受为研究对象,力图全面梳理这一时段在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层面的学杜状况,进而展现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杜诗接受的原始面貌。论文除绪论外,共分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两宋之际杜诗接受的学术背景。北宋初、中期杜甫由诗坛边缘过渡到中心典范地位,众多诗坛大家在推动宋调成熟的过程中,共同将杜甫推上了诗坛尊位。其次,宋代雕版印刷的成熟为杜集的大量刊刻提供了技术前提,杜诗别集的整理亦为杜集的刊刻提供了文本;最后,两宋之际高质量的杜诗注本的出现,为诗人理解、学习杜诗提供了门路与捷径。第二章着重分析两宋之际诗学理论中的杜诗接受情况。苏轼与黄庭坚二人的杜诗论对两宋之际的诗学理论起着发夫先导的作用。两宋之际的杜诗论主要集中于诗话中,“集大成”说与“忠义说”促进了杜诗在两宋的典范地位的确立。第三章意在探讨两宋之际杜诗的整体性接受,主要从两宋之际诗人对杜诗的艺术创作手法、忠君爱民精神、沉郁顿挫诗风三方面的接受情况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介绍两宋之际诗人学杜的个案研究,选取陈与义与吕本中两位代表性的大家作为研究重点,探讨其南渡前后诗歌创作对杜诗关注重点及效法方向的改变。两宋之际的杜诗接受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尊杜和学杜,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体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有利于推进杜诗接受史研究的深入,而且有利于深化两宋之际诗歌发展的研究,具有杜诗学史和诗学史的双重意义。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两宋之际杜诗接受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人吟老杜诗:诗坛地位的转变
    第二节 老杜无遗文:杜诗别集的整理
    第三节 子美真诗流:解杜风潮的盛行
第二章 两宋之际诗学理论中的杜诗接受
    第一节 苏、黄杜诗论的发夫先导
    第二节 诗话中杜诗的经典化
第三章 两宋之际诗歌创作中的杜诗接受
    第一节 对杜诗语词的沿袭与创新
    第二节 对杜诗意象的吸纳与融化
    第三节 对杜诗题材的推崇与效法
第四章 两宋之际诗人学杜个案研究
    第一节 陈与义对杜诗的接受
    第二节 吕本中对杜诗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毅;;宋人心仪唐诗句法现象分析[J];文学遗产;2013年01期

2 左汉林;韩成武;;论杜甫诗歌对宋诗的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谢珊珊;邓乔彬;;论宋代诗话的“闲评”特色与理性精神[J];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5期

4 张振谦;;宋代诗学视阈内的“健”范畴[J];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5 葛晓音;;论杜甫七律“变格”的原理和意义——从明诗论的七言律取向之争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邓乐群;;杜甫的别类才情及其诗歌表现[J];江海学刊;2011年06期

7 熊良智;;“窃攀屈宋”与杜甫的创作人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杨永发;郭芹纳;;清人对杜诗方言俗语的注释初探[J];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01期

9 白晓萍;吕本中诗歌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李万钧;中国古诗的叙事传统和叙事理论——中西文学的一个类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新;宋代杜诗艺术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刘京臣;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王园;唐诗与宋代诗学[D];南开大学;2009年

4 梁桂芳;杜甫与宋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贾琪;论苏轼诗词对杜诗的接受与融通[D];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2 王江琴;宋代诗话杜甫品评的儒家路径[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3 徐昕;宋代杜诗编年散佚著作考论[D];安徽大学;2014年

4 郭月莲;老成:杜诗风格与宋代诗学的“视界融合”[D];暨南大学;2004年

5 巨传友;陈与义战乱诗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77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77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6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