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民族形式”讨论与解放区文学的建构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民族形式”讨论与“民族形式”论争辨析
0.2 选题研究现状
0.3 研究价值意义
0.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抗战时期“民族形式”问题的发生语境
1.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背景
1.2 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繁盛
1.3 “旧形式”的零星纷争
2 “民族形式”的双重性质与解放区文化环境的暗合
2.1 文艺“民族形式”讨论概述
2.1.1 发生:政治用语的文学转译
2.1.2 高潮:“新国粹”与“阿斗论”的形式交锋
2.1.3 真实身份:“为政治而创作”的大众化理论
2.2 文艺上:与解放区左翼文学传统的同质
2.3 意识形态上:暗合解放区的文化政治环境
3 “民族形式”讨论中党政力量对解放区文学的建构
3.1 党的“民族形式”的内涵:大众化、通俗化
3.2 党报对解放区文学创作中“旧形式”问题的民族化引导
3.2.1 貌合神离:解放区文学“旧形式”利用的问题
3.2.2 党报引导:“旧形式”纳入“民族形式”范畴
3.2.3 解放区文学界对《新中华报》引导的响应
3.3 以党的抗战思想纲领建构解放区文学民族形式
3.4 《讲话》对“中心源泉”的本位明确
4 “民族形式”讨论从文艺观念层面对解放区文学的建构
4.1 重新架构“旧形式”问题视角
4.1.1 历史性视域:改造群众的契机
4.1.2 文化性透视:民族传统的特质
4.2 对接“五四”以来的新文学
4.2.1 从偏颇到理智:“欧化”的选择性界定
4.2.2 艺术经验续接:新文学的民族“形式”探寻
4.2.3 历史内涵认同:民族解放的共在性质
4.3 以设想新的文学形式建构解放区文学
4.4 对解放区文学的“民族形式”批评
5 解放区文学实践中的“民族形式”表征
5.1 “田宝霖”到“桑干河”:方言土语的内化
5.2 无为“礼”治与阶级冲突:乡间治理的复杂书写
5.3 “靡靡”之音到革命之声:民间歌谣技法的化用
6 “民族形式”讨论与解放区文学建构之反思
6.1 讨论的偏颇与文学建构价值
6.2 政治与艺术功能的双重建构
6.3 建构民族风格的深远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立桂;;文学的形式焦虑与想象——大众化视阈中的“民族形式”论争问题考察[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张立波;;“文艺的民族形式”讨论:逻辑、基础和哲学焦点[J];学习与探索;2013年03期
3 罗维斯;;“民族形式”论争中国民党及右翼文人的态度——民国机制下“民族形式”论争新识之一[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毛宣国;;“民族主义”、“民族形式”与“民族精神”——上世纪20—40年代文学民族性的论争与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张黎;;“民族形式”:1939~1942中国文学“现代性”方案的新想象[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曹林红;;民族、阶级与“形式”的政治——论抗战时期“文艺的民族形式”讨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3期
7 段从学;;“民族形式”论争的起源与话语形态论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8 石凤珍;;从“旧形式”到“民族形式”——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发起过程探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3期
9 金惠俊;;“文艺的民族形式论争”的结束(提要)[J];郭沫若学刊;2005年04期
10 刘忠;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形式的三次论争[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盛勇;宿命的召唤[D];复旦大学;2004年
2 文贵良;危机与新生[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夏文先;四十年代文学论争与当代文学规范的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86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86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