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李长之文学史写作之精神史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8 23:12
   李长之是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批评家之一,多以其系统性的批评理论和特色的批评方法著称。但其作为文学史家的身份却长期被学界所忽略。实际上,他不仅亲自翻译德国文学史著作,撰写多篇论文阐明自己的文学史观点,还着手编写过一部较为完整的文学史教材,为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三十年代初,他就逐步将自己从德国文学史写作中汲取的精神史方法运用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梳理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两条精神史线索,这种通过文学史书写改造传统文化的努力,既是为现代国人重新确立文化的立身依据,也是与西方文化沟通的初步尝试。因此,“精神史”就成为关照李长之文学史研究的关键点。本文就是以“精神史”为核心,分析李长之精神史观念形成的过程、具体的写作实践,以及这一文学史书写方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而总结出李长之在百年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贡献的独特思路。文章结尾结合建国后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写作的具体特点,分析其学术变异的典型症状,引发出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多元化的反思。
【学位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学术借镜:精神史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第一节 德国文学史写作方法的浸润
    第二节 精神史与李长之的文学观念
第二章 书写实践:古典与浪漫的精神史线索
    第一节 古典主义:传统儒学中的审美人格
    第二节 浪漫主义:传统诗学中的现代人格
    第三节 “感情的型”作为精神史书写的标准
第三章 文化旨归:精神史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另辟蹊径的文学史观念
    第二节 全新的文学史线索
    第三节 “立人”与“立国”的文化理想
第四章 学术变异:《中国文学史略稿》的写作及反思
    第一节 《中国文学史略稿》的写作特点
    第二节 憾然未竟的文化理想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伟文;;李长之构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略及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2 麻治金;;《陶渊明传论》:苦痛的现实感叹——对李长之陶渊明批评的研究及思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3 路淑英;;形而上学对世界终极问题的追问及其深刻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4 王海涛;;论李长之的文学史理论与实践[J];郑州师范教育;2013年03期

5 丁晓萍;;抗战语境下的文化重建构想——陈铨与李长之对“五四”的反思之比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03期

6 刘月新;;论李长之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J];文艺争鸣;2011年16期

7 刘月新;邹君;;理想人格建构的心路历程——论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价值追求[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刘坛茹;;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王喜冬;;浅论批评家李长之对康德思想的接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吴晓樵;;李长之与德语文学[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瑜;现代文学史观及其书写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3 张蕴艳;李长之的学术—心路历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宣军;李长之屈骚批评的美学阐释[D];暨南大学;2014年

2 吴敏;文化保守主义视域下的李长之文艺思想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辉;论李长之的中国古典文学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孔苏颜;李长之文学批评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芬;李长之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邹君;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研究[D];三峡大学;2007年

7 袁珂;论李长之的文艺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89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89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e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