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相生:作家与批评家关系的理想形态
【文章目录】:
一、历史的检视:当代作家与批评家互动相生的轨迹
二、现实的忧思:一种潜滋暗长的批评倾向
三、作家的期望:与批评家同气相求、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扬;从90年代中国文学看其发展的可能性[J];南方文坛;1999年06期
2 李敬泽;;雷达的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3 郜元宝;;“中国批评”之一瞥[J];山花;2008年12期
4 杨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观念演进一瞥[J];艺术评论;2008年12期
5 周泽雄;20世纪中国文学的检讨[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04期
6 张丽丽;;比较当前中国文学优势与困境的策略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年58期
7 孔小彬;;《中国文学》英文版对中国形象的传播——以1980年代为例[J];青年记者;2017年35期
8 许方;;试论中国文学在法国的阐释视角[J];小说评论;2018年01期
9 徐文海;;论草原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贡献[J];齐鲁学刊;2018年02期
10 赵辉;;《中国文学发生研究》[J];文艺研究;2018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炳辉;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D];复旦大学;2004年
2 郑坚;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D];复旦大学;2004年
3 陈润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想象的现代性[D];复旦大学;2004年
4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方秀珍;神秘主义:祛魅与复魅[D];苏州大学;2005年
6 白浩;无政府主义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7 裴毅然;五四-1930年代中国文学人性探论[D];复旦大学;2000年
8 赵平;论权势权威型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9 周兴泰;唐赋叙事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10 邓心强;魏晋南北朝批评主体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湘闽;近代“中国文学”概念的形成[D];武汉大学;2018年
2 文艺;西方审美规范与政治价值双重评判标准下的中国文学[D];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
3 沈芳;《中国文学》英文版中的国家形象构建(1966-1989)[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徐巧灵;从改写理论看杨宪益与《中国文学》杂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恩贤;胡适的中国文学观[D];青岛大学;2004年
6 严慧;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3年
7 苏永前;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D];兰州大学;2006年
8 常凤云;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圣母”形象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9 杨石峰;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杨文学;“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90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90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