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李贤和陶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3 07:06
  明代前期的李贤不仅在政治上多有建树,在文学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三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中,他常遇险难、困厄之境,但并没有像陶渊明一样愤然归去,否则其济世梦想便会化作泡影。为了表达对陶渊明人品的褒赞及其隐逸生活的向往,他对除《形、影、神》之外的陶诗进行了逐一次韵唱和,从而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和陶诗。李贤和陶,有着丰富的个人背景和文学史背景。他忠以事君,委身报国,欲有为于世,却屡遇险难。他曾多次乞求退闲,却都未得准许,于是便将陶渊明当作异世知音,并通过次韵其诗来寄寓无法实现的隐逸之梦。用次韵技法作诗难度较大,但因慕陶,且长于次韵诗创作,故李贤和陶之作在历代和陶诗中有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如果以李贤活跃在文坛的时间为下限,我们会发现其上距和陶诗的发轫已有九百多年。九百余年中,鲍照、江淹、韦应物、白居易、苏轼等都曾为和陶诗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慕陶、和陶之风得以长盛不衰。至明代前期,慕陶、和陶之风亦未衰减,谢肃、黄仲昭、章懋、吴节等人都以属于自己的方式来阐释陶诗、赓和陶韵。毫无疑问,这种风气对李贤的和陶诗创作产生了影响。在众多的隐逸诗人中,陶渊明之所以成为李贤关注的对象,...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李贤和陶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个人生平与文学背景
        一、卅余年仕宦常遭险难
        二、长于次韵诗创作
    第二节 文学史上的和陶背景
        一、千载慕陶风不绝
        二、明前期陶诗接受与和陶现象
第二章 李贤对陶渊明及其诗的体认与理解
    第一节 陶渊明成为体认对象的原因
        一、踌躇十年终归去
        二、陶令人虽去,桃源堪慰怀
        三、缠绵悱恻最多情
    第二节 李贤对陶渊明及其诗的理解
        一、啸傲田园真隐士
        二、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三、初看若质癯,熟读则绮腴
第三章 李贤和陶诗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慕
    第二节 赞颂固穷安贫之节操
    第三节 表达致君尧舜的政治热情
    第四节 书写对亲友、百姓的深切关怀
第四章 李贤和陶诗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第一节 李贤和陶诗的思想成就
        一、以和陶来平衡仕隐矛盾冲突
        二、异代遥相望,岂为附和诗
    第二节 李贤和陶诗的艺术成就
        一、自然诗风的完成
        二、只缘景仰和陶韵,不料三分近性灵
        三、因难见巧出佳句
结语
征引与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前期台阁文人“创作论”探析[J]. 汤志波.  中国韵文学刊. 2016(03)
[2]论王阳明诗歌的艺术渊源[J]. 汪洋.  中华文化论坛. 2016(01)
[3]明代“和陶集”考略[J]. 邓富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02)
[4]明前期台阁诗人陶诗接受初探[J]. 汤志波.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5]永成间帝王与台阁体兴衰[J]. 汤志波.  文艺评论. 2013(06)
[6]试论李贤在天顺朝的施政成就及其局限性[J]. 孙志鹏.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06)
[7]试论李贤及其经世之行[J]. 高会霞.  沈阳大学学报. 2011(04)
[8]陶渊明前期仕与隐矛盾心态解读[J]. 武宏璞.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9]论陈献章诗歌对陶渊明的接受[J]. 阳达.  农业考古. 2010(01)
[10]次韵唱和探源[J]. 赵林涛,何东,高新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硕士论文
[1]李贤《古穰杂录》研究[D]. 李情.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刘勰“性灵说”探微[D]. 乔静静.河北师范大学 2013
[3]论李贤[D]. 马嘉泽.吉林大学 2013
[4]宋代“和陶诗”研究[D]. 陈可人.南京师范大学 2013
[5]明代河南灾荒与荒政研究[D]. 刘旭东.陕西师范大学 2012
[6]《密庵诗稿》校注[D]. 和泽杰.广西大学 2012
[7]陈献章诗歌研究[D]. 文仪.西北师范大学 2011
[8]王阳明诗歌论[D]. 武剑.苏州大学 2010
[9]王阳明诗歌研究[D]. 李月杰.厦门大学 2008
[10]《明史·艺文志》著录30部小说集解[D]. 肖良.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896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96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5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