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1 22:06
《四季生产调》是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区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哈尼族赖以生存的百科全书式知识传统,对于哈尼族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对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旨在丰富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的理论研究。本文首先从名称所指、体裁界定、结构特点等角度对研究对象《四季生产调》进行概念定义和特点辨析;其次通过阅读搜集到的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的四个汉译文本,将其内容分为哈尼族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宗教信仰、节日仪式等四个方面内容,每个方面之下又各有细分,细致描绘了哈尼族的生产生活风俗画卷。并从认识历史、普及科学、审美熏陶、娱乐教化等角度,具体阐释了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与农耕相关的人、事、地,向人们普及传统农学思想、生态农业理念等科学信息,让人们感受语言文字和音乐旋律的美,并能愉悦人民身心、教授知识、传承文化、凝聚人心、创建和谐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意义重大。此外,结合实地田野调查,本文探析了红河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的活态传承规律。从传承主体与受众、传承时间与空间、传承动机与效果三个方面说明了红河哈尼族四季生...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田野调查地图(仅作示意,非精确图)
后到了歌手所在的村寨。而卑苦阿玛(宾谷鸟)飞行的路线则拉的家门飞出——先飞到阿匹明炎的银树林上休息——飞到寨——飞出了石伟很果,飞到石伟很嘎休息——飞到古狗阿白坡去休息——飞到从前哈尼用莫杜草分界的地方,到哈尼—飞到哈萨上方巴枯巴龙龙德、哈萨河沙滩上休息——飞到息——飞到乌拉阿宏、宏松大寨休息——飞到石门跋达森林、娘很大寨休息——飞到安鲁阿拱休息——飞到河谷哈达陪桂的村寨。地名,基本可以推断候鸟们的迁徙路线应该是哈尼族从谷哈岸哀牢山区的路线。根据学者的考证,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尼族从古至今迁徙应该是大概沿着“虎尼虎那(青藏高原之巴虽湖(川北高原与青南高原隼合的纵谷地区)——嘎鲁嘎则(普楚(岷江上游)——诺玛阿美(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四川大理洱海地区)——谷哈密查(昆明地区)——那妥(今通)——红河南岸哀牢山区”这一路进行的①。
图 3 传承人性别统计图性别比例来看,调查点传承人中男性传承人有 28 人,占比 32%。说明男性传承人在《四季生产调》的传平衡,这与其过去的传承规律倒是不谋而合。因为在哈,因此他们学习《四季生产调》的机会会比女性多得日后的传承也是值得怀疑的。女性在歌唱中有时会会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今后若仍忽视这一广大的传承续传承的可能性更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布依族传统农事节律的生态智慧[J]. 刘涛,惠富平. 贵州民族研究. 2017(10)
[2]回族民间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修辞手法的程式分析[J]. 苏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8)
[3]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非遗传承机制演变与发展研究[J]. 王晨. 南京社会科学. 2015(11)
[4]哈尼族迁徙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陈燕. 思想战线. 2014(05)
[5]传统农业技术的生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 惠富平. 池州学院学报. 2013(04)
[6]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建设回顾[J]. 汪立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7]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的多元构建——以苗族民间文学为例[J]. 苏晓红,胡晓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8]哀牢山,哈尼梯田的原乡之旅[J]. 王洪伟,李娟,胡靖芬. 旅游. 2009(06)
[9]新中国云南哈尼族文学研究综述[J]. 曾怡园,奔厦·泽米,达荷. 当代文坛. 2009(03)
[10]哈尼族民歌衬词艺术[J]. 黄小平.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9(01)
硕士论文
[1]神话意象的遮蔽与显现[D]. 张多.云南大学 2014
[2]侗族河歌传承研究[D]. 徐秀红.广西民族大学 2014
[3]哈尼族史诗叙事艺术分析[D]. 张培.云南大学 2012
[4]河南心意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研究[D]. 董逢伟.湖北大学 2012
[5]哈尼族原始历史意识[D]. 马瑶.云南大学 2011
[6]哈尼族民歌“哈巴”研究[D]. 左代楠.西南大学 2010
[7]新疆塔塔尔族原始崇拜研究[D]. 王金枝.新疆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30588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田野调查地图(仅作示意,非精确图)
后到了歌手所在的村寨。而卑苦阿玛(宾谷鸟)飞行的路线则拉的家门飞出——先飞到阿匹明炎的银树林上休息——飞到寨——飞出了石伟很果,飞到石伟很嘎休息——飞到古狗阿白坡去休息——飞到从前哈尼用莫杜草分界的地方,到哈尼—飞到哈萨上方巴枯巴龙龙德、哈萨河沙滩上休息——飞到息——飞到乌拉阿宏、宏松大寨休息——飞到石门跋达森林、娘很大寨休息——飞到安鲁阿拱休息——飞到河谷哈达陪桂的村寨。地名,基本可以推断候鸟们的迁徙路线应该是哈尼族从谷哈岸哀牢山区的路线。根据学者的考证,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尼族从古至今迁徙应该是大概沿着“虎尼虎那(青藏高原之巴虽湖(川北高原与青南高原隼合的纵谷地区)——嘎鲁嘎则(普楚(岷江上游)——诺玛阿美(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四川大理洱海地区)——谷哈密查(昆明地区)——那妥(今通)——红河南岸哀牢山区”这一路进行的①。
图 3 传承人性别统计图性别比例来看,调查点传承人中男性传承人有 28 人,占比 32%。说明男性传承人在《四季生产调》的传平衡,这与其过去的传承规律倒是不谋而合。因为在哈,因此他们学习《四季生产调》的机会会比女性多得日后的传承也是值得怀疑的。女性在歌唱中有时会会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今后若仍忽视这一广大的传承续传承的可能性更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布依族传统农事节律的生态智慧[J]. 刘涛,惠富平. 贵州民族研究. 2017(10)
[2]回族民间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修辞手法的程式分析[J]. 苏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8)
[3]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非遗传承机制演变与发展研究[J]. 王晨. 南京社会科学. 2015(11)
[4]哈尼族迁徙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陈燕. 思想战线. 2014(05)
[5]传统农业技术的生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 惠富平. 池州学院学报. 2013(04)
[6]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建设回顾[J]. 汪立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7]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的多元构建——以苗族民间文学为例[J]. 苏晓红,胡晓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8]哀牢山,哈尼梯田的原乡之旅[J]. 王洪伟,李娟,胡靖芬. 旅游. 2009(06)
[9]新中国云南哈尼族文学研究综述[J]. 曾怡园,奔厦·泽米,达荷. 当代文坛. 2009(03)
[10]哈尼族民歌衬词艺术[J]. 黄小平.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9(01)
硕士论文
[1]神话意象的遮蔽与显现[D]. 张多.云南大学 2014
[2]侗族河歌传承研究[D]. 徐秀红.广西民族大学 2014
[3]哈尼族史诗叙事艺术分析[D]. 张培.云南大学 2012
[4]河南心意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研究[D]. 董逢伟.湖北大学 2012
[5]哈尼族原始历史意识[D]. 马瑶.云南大学 2011
[6]哈尼族民歌“哈巴”研究[D]. 左代楠.西南大学 2010
[7]新疆塔塔尔族原始崇拜研究[D]. 王金枝.新疆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30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3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