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新喻二刘”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5 15:05
刘敞和刘攽兄弟为江西新喻人,才思通敏,是北宋中期颇有声望的诗人学者,以“新喻二刘”并称。其中,刘敞长于经学,刘攽精于史学。“二刘”在当时颇有诗名,在诗歌、散文等文学领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在兄弟二人诗文学术的共同影响下,“墨庄刘氏”跻身为宋代著名的文化家族之一。“二刘”接受共同的家族文化熏染,形成儒道兼修的人生思想,且二人交友广泛,分别与欧阳修、梅尧臣、苏轼、王安石等当世文坛巨擘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往,这些都对他们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二刘”诗歌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面貌,主要体现在题材内容、创作手法和诗歌风格三个方面。题材内容方面,“二刘”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时政民瘼的关注,也有对历史的理性思考;既有抒发自己羁旅愁苦以及送别亲友的作品,又有一定数量的题画、咏物之作。“二刘”在相同的题材内容中又因人生境遇、个人思想等不同表现出同而不同的微观差异。创作手法方面,除去与宋诗好用典、以议论为诗的共性外,“二刘”诗歌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采用以赋为诗和叠调手法,尽力铺陈;受经学启蒙及影响,多借鉴《诗经》作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诗歌风格方面,“二刘”作品呈现出豪迈奔放与清新自然并存、机趣尚...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墨庄的家族文化与“二刘”思想
1.1 “墨庄”之名及新喻刘氏的兴盛
1.1.1 “墨庄”之名的由来
1.1.2 新喻刘氏的起源和兴盛
1.2 新喻刘氏的家族文化
1.2.1 族内:以孝悌仁爱、敬宗睦族为先
1.2.2 向学:以勤学笃志、诗书传家为法
1.2.3 为政:以勤廉正直、济世爱民为本
1.3 “新喻二刘”的主要思想
1.3.1 “二刘”的人生思想
1.3.2 “二刘”的学术追求
1.3.3 “二刘”的诗学观念
第2章 “新喻二刘”的文学交游圈
2.1 刘敞的文学交游
2.1.1 欧阳修:与君相厚
2.1.2 梅尧臣:“与我莫逆好已偏”
2.1.3 江休复:“唯君知我”
2.2 刘攽的文学交游
2.2.1 欧阳修:“受恩门下”
2.2.2 苏轼:“苏公相知心”
2.2.3 王安石:政见不合,私交甚好
第3章 “二刘”诗歌的题材内容
3.1 忧世伤时诗
3.2 咏史怀古诗
3.3 羁旅行役诗
3.4 送别怀人诗
3.5 题画咏物诗
第4章 “二刘”诗歌的艺术手法及风格比较
4.1 “二刘”诗歌的表现手法
4.1.1 以赋为诗铺陈描摹
4.1.2 叠调手法不避重字
4.1.3 借鉴《诗经》多用叠词
4.2 “二刘”诗歌风格的比较
4.2.1 “二刘”诗歌风格的相同点
4.2.2 “二刘”诗歌风格的差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刘敞在北宋的学术地位[J]. 葛焕礼. 史学月刊. 2013(08)
[2]试论刘敞在北宋经学变革中的历史地位[J]. 李君华,袁建军.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8(06)
[3]刘敞及其经学思想述论[J]. 乐文华.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05)
[4]刘敞的生平、人品及其经学著述与经学思想[J]. 袁建军,李君华. 新余高专学报. 2007(05)
[5]宋人汉史学述论[J]. 燕永成. 史学月刊. 2007(07)
[6]北宋临江刘敞行年和学识考析[J]. 周绍萍. 新余高专学报. 2005(06)
[7]刘敞著述考述[J]. 張尚英. 宋代文化研究. 2003(00)
[8]三刘《汉书刊误》考略[J]. 卢萍.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3(01)
[9]论北宋庆历诗风的形成[J]. 马东瑶. 文学遗产. 2002(02)
[10]刘敞散文述评[J]. 邓琳.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1(05)
硕士论文
[1]刘攽诗歌研究[D]. 王继敏.南京大学 2012
[2]刘敞诗歌研究[D]. 刘美荣.河北师范大学 2010
[3]刘攽文学研究[D]. 李腊梅.湖南师范大学 2009
[4]刘攽及其诗歌研究[D]. 王凌云.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37885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墨庄的家族文化与“二刘”思想
1.1 “墨庄”之名及新喻刘氏的兴盛
1.1.1 “墨庄”之名的由来
1.1.2 新喻刘氏的起源和兴盛
1.2 新喻刘氏的家族文化
1.2.1 族内:以孝悌仁爱、敬宗睦族为先
1.2.2 向学:以勤学笃志、诗书传家为法
1.2.3 为政:以勤廉正直、济世爱民为本
1.3 “新喻二刘”的主要思想
1.3.1 “二刘”的人生思想
1.3.2 “二刘”的学术追求
1.3.3 “二刘”的诗学观念
第2章 “新喻二刘”的文学交游圈
2.1 刘敞的文学交游
2.1.1 欧阳修:与君相厚
2.1.2 梅尧臣:“与我莫逆好已偏”
2.1.3 江休复:“唯君知我”
2.2 刘攽的文学交游
2.2.1 欧阳修:“受恩门下”
2.2.2 苏轼:“苏公相知心”
2.2.3 王安石:政见不合,私交甚好
第3章 “二刘”诗歌的题材内容
3.1 忧世伤时诗
3.2 咏史怀古诗
3.3 羁旅行役诗
3.4 送别怀人诗
3.5 题画咏物诗
第4章 “二刘”诗歌的艺术手法及风格比较
4.1 “二刘”诗歌的表现手法
4.1.1 以赋为诗铺陈描摹
4.1.2 叠调手法不避重字
4.1.3 借鉴《诗经》多用叠词
4.2 “二刘”诗歌风格的比较
4.2.1 “二刘”诗歌风格的相同点
4.2.2 “二刘”诗歌风格的差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刘敞在北宋的学术地位[J]. 葛焕礼. 史学月刊. 2013(08)
[2]试论刘敞在北宋经学变革中的历史地位[J]. 李君华,袁建军.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8(06)
[3]刘敞及其经学思想述论[J]. 乐文华.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05)
[4]刘敞的生平、人品及其经学著述与经学思想[J]. 袁建军,李君华. 新余高专学报. 2007(05)
[5]宋人汉史学述论[J]. 燕永成. 史学月刊. 2007(07)
[6]北宋临江刘敞行年和学识考析[J]. 周绍萍. 新余高专学报. 2005(06)
[7]刘敞著述考述[J]. 張尚英. 宋代文化研究. 2003(00)
[8]三刘《汉书刊误》考略[J]. 卢萍.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3(01)
[9]论北宋庆历诗风的形成[J]. 马东瑶. 文学遗产. 2002(02)
[10]刘敞散文述评[J]. 邓琳.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1(05)
硕士论文
[1]刘攽诗歌研究[D]. 王继敏.南京大学 2012
[2]刘敞诗歌研究[D]. 刘美荣.河北师范大学 2010
[3]刘攽文学研究[D]. 李腊梅.湖南师范大学 2009
[4]刘攽及其诗歌研究[D]. 王凌云.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37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37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