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青岛民报》(1932-1937)文艺副刊中的青岛想象

发布时间:2020-12-28 01:26
  论文以1932-1937年代的青岛想象为研究中心,从《青岛民报》(1932-1937)的文艺副刊切入,将副刊的作者群定位于现代著名作家、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从文学史进入城市文化史,探究他们视角下的青岛想象。全文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曾辗转于青岛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视角进入,重点是与《青岛民报》文艺副刊有关的作家,共有三章。第一章从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历史语境出发,论述青岛何以成为左、右翼作家的“中转站”,并探讨作家与《青岛民报》结下不解之缘的种种因素。第二章通过探究老舍、王统照、洪深、吴伯箫、王亚平、王余杞等现代著名作家缘何纷纷离开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来到青岛,以此作为考察他们想象青岛的重要背景。在作家居住青岛后,通过其在《青岛民报》文艺副刊的创作和办刊活动,研究作家们在初入青岛时对这座美丽海滨城市的想象。第三章主要通过细读现代作家在青岛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日记和书信等,解读作家在青岛居住期间的精神和心理生态,还原其视角下真实而复杂的青岛想象,并进一步探究其青岛想象的形成原因。作家们在中转青岛的经历中积累了珍贵的人生记忆,而当时有着“文化荒岛”之称的青岛,也因著名作家的陆续入驻而变成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20世纪30年代青岛:现代作家的“中转站”
    1.1 青岛成为“中转站”的际遇
    1.2 左、右翼作家“中转”青岛
    1.3 “左联”作家阵地:《青岛民报》文艺副刊的诞生和办刊方针
2 “暑避者流”与避暑之地
    2.1 何为“暑避者流”
    2.2 “避暑”之地青岛
    2.3 “洋场”味儿的苦涩青岛
3 文化中兴的“荒岛”
    3.1 “荒岛”的文艺源泉
    3.2 梦萦青岛
    3.3 植根于“荒岛”的墙外之花
4 大学生视角下的青岛:繁华丽都与“左联”据点
    4.1 二重世界:繁华丽都与质朴校园风
    4.2 青春意气的挥毫之地:“左联”活动风起云涌
5 中、小学生视角下的青岛:爱国阵地与四季乐园
    5.1 沈鸿烈时期的教育政策
    5.2 中学生视角:校园四角天空外的青岛
    5.3 外来学子:独在异乡
    5.4 小学生视角:爱国教育天空下的四季乐园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孟超在青岛的教育及革命文艺活动[J]. 翟广顺.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3(04)
[2]民国时期青岛的文化空间与日常生活[J]. 马树华.  东方论坛. 2009(04)
[3]谈洪深在青岛的从教生涯和文学活动[J]. 张桂兴.  新文学史料. 2005(03)
[4]战士、作家、园丁的生命交响曲──记于黑丁[J]. 朱可,田才.  新文学史料. 2002(01)
[5]回忆我的大学时代——读过山东、四川、中央三个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才毕业[J]. 徐中玉.  学术界. 2001(03)
[6]老舍在山东大学及青岛期间的新材料[J]. 张桂兴.  文史哲. 1998(02)
[7]《青岛民报》的副刊[J]. 鲁海.  新文学史料. 1985(04)
[8]洪深先生二三事[J]. 鲁思.  新文学史料. 1983(01)
[9]忆洪深与田汉[J]. 赵铭彝.  文艺研究. 1982(02)
[10]关于《关于<避暑录话>》[J]. 鲁海.  新文学史料. 1981(03)

博士论文
[1]边缘的自由[D]. 刘香.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42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42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7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