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视角下东汉兰台文人文学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1 17:15
东汉时期,兰台作为皇家图书馆,主要负责收藏秘书、著撰文史。朝廷在兰台设置令史、招揽文人,令其校雠和修撰史书,兰台逐渐成为国家的文史中心。班固、杨终、贾逵、傅毅皆因其文章之才入职兰台。文人在兰台的聚集,逐渐形成兰台文人集团。兰台文人创造了文史创作的佳绩,极大促进了东汉文学的发展。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兰台文人出色的文章才华与其所经历的“文学”教育有密切关系。通过研究和分析兰台文人的“文学”教育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对这一群体的人生价值观及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进而探究兰台文人文学创作表现出的特征,及其对东汉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学术界对兰台文人创作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文包括四章:第一章,在论述兰台的由来和官职设置基础上,论述了兰台文人集团形成的过程。第二章,先对汉代“文学”及“文学教育”的概念和范畴进行了说明,接着从“文学”教育的目的、途径及内容三方面,梳理了东汉前期“文学”教育的概况,以观兰台文人所处时代的“文学”教育环境。第三章,分别探究班固、杨终、贾逵、傅毅所受“文学”教育的经历,以及“文学...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及可拓展之处
二 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兰台与兰台文人
第一节 兰台之制及兰台之官
一 西汉时期的兰台
二 东汉前期的兰台
第二节 兰台文人述略
第二章 东汉前期“文学”教育概述
第一节 汉代“文学”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东汉前期“文学”教育样貌
一 “文学”教育的目的
二 “文学”教育的途径
三 “文学”教育的内容
第三章 “文学”教育与兰台文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教育与班固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
一 班固所受家庭教育及影响
二 求学太学与《幽通赋》的创作
三 班固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教育
第二节 “文学”教育与杨终的文学创作
一 杨终的受教经历及教育主张
二 “文学”教育对杨终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文学”教育与贾逵的文学创作
一 贾逵的受教经历及主张
二 “文学”教育对贾逵文学创作及思想的影响
第四节 “文学”教育与傅毅的文学创作
一 傅毅的受教经历
二 “文学”教育对傅毅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兰台文人的群体创作及文学创作特征
第一节 兰台文人间的交游及群体文学创作
第二节 兰台文人文学创作的“宗经”特征
第三节 兰台文人文学创作的“颂美”特征
第五章 兰台文人文学创作对东汉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影响汉赋创作追求实录风格
第二节 促进东汉摹拟文体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班固年表[J]. 侯文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5(04)
[2]兰台及其与东汉前期文学[J]. 李德辉. 华夏文化论坛. 2015(01)
[3]两汉时期的兰台和兰台令史[J]. 韩雷,傅荣贤. 兰台世界. 2015(22)
[4]东汉洛阳兰台、东观文人群体及其创作考论[J]. 李建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5(01)
[5]东汉兰台的档案保存与官吏监察双重职能探析[J]. 邓辉,肖征. 兰台世界. 2015(01)
[6]汉章帝“雅好文章”与东汉文学发展[J]. 刘德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7]论汉赋的宣汉思潮[J]. 沈有珠. 贵州社会科学. 2013(02)
[8]崔骃四考[J]. 林家骊,孙宝.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9]班固师友交游考[J]. 梁宗华. 齐鲁文化研究. 2012(00)
[10]东汉魏晋文馆概说[J]. 李德辉. 古典文学知识. 2012(01)
博士论文
[1]汉代教育制度与汉代文学创作[D]. 鞠传文.山东大学 2011
[2]班固与汉代文学思想[D]. 王珏.辽宁大学 2007
[3]汉代学制研究[D]. 姜维公.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文选》七、对问、设论、连珠研究[D]. 昌娜.广西师范大学 2017
[2]东汉经学世家文学研究[D]. 王亚洲.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班固诗歌观念研究[D]. 林思岑.四川师范大学 2016
[4]兰台文人创作研究[D]. 盖威威.中南民族大学 2015
[5]傅毅辞赋研究[D]. 张慧.东北师范大学 2014
[6]班固赋语词考述[D]. 董红.吉林大学 2014
[7]汉代私学教育及特点[D]. 胡海涛.青海师范大学 2012
[8]班氏文学家族研究[D]. 商戈.郑州大学 2011
[9]东汉班氏三杰研究[D]. 王珍.华中师范大学 2007
[10]论汉赋的学者化转型[D]. 苏羽.西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51684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及可拓展之处
二 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兰台与兰台文人
第一节 兰台之制及兰台之官
一 西汉时期的兰台
二 东汉前期的兰台
第二节 兰台文人述略
第二章 东汉前期“文学”教育概述
第一节 汉代“文学”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东汉前期“文学”教育样貌
一 “文学”教育的目的
二 “文学”教育的途径
三 “文学”教育的内容
第三章 “文学”教育与兰台文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教育与班固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
一 班固所受家庭教育及影响
二 求学太学与《幽通赋》的创作
三 班固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教育
第二节 “文学”教育与杨终的文学创作
一 杨终的受教经历及教育主张
二 “文学”教育对杨终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文学”教育与贾逵的文学创作
一 贾逵的受教经历及主张
二 “文学”教育对贾逵文学创作及思想的影响
第四节 “文学”教育与傅毅的文学创作
一 傅毅的受教经历
二 “文学”教育对傅毅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兰台文人的群体创作及文学创作特征
第一节 兰台文人间的交游及群体文学创作
第二节 兰台文人文学创作的“宗经”特征
第三节 兰台文人文学创作的“颂美”特征
第五章 兰台文人文学创作对东汉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影响汉赋创作追求实录风格
第二节 促进东汉摹拟文体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班固年表[J]. 侯文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5(04)
[2]兰台及其与东汉前期文学[J]. 李德辉. 华夏文化论坛. 2015(01)
[3]两汉时期的兰台和兰台令史[J]. 韩雷,傅荣贤. 兰台世界. 2015(22)
[4]东汉洛阳兰台、东观文人群体及其创作考论[J]. 李建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5(01)
[5]东汉兰台的档案保存与官吏监察双重职能探析[J]. 邓辉,肖征. 兰台世界. 2015(01)
[6]汉章帝“雅好文章”与东汉文学发展[J]. 刘德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7]论汉赋的宣汉思潮[J]. 沈有珠. 贵州社会科学. 2013(02)
[8]崔骃四考[J]. 林家骊,孙宝.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9]班固师友交游考[J]. 梁宗华. 齐鲁文化研究. 2012(00)
[10]东汉魏晋文馆概说[J]. 李德辉. 古典文学知识. 2012(01)
博士论文
[1]汉代教育制度与汉代文学创作[D]. 鞠传文.山东大学 2011
[2]班固与汉代文学思想[D]. 王珏.辽宁大学 2007
[3]汉代学制研究[D]. 姜维公.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文选》七、对问、设论、连珠研究[D]. 昌娜.广西师范大学 2017
[2]东汉经学世家文学研究[D]. 王亚洲.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班固诗歌观念研究[D]. 林思岑.四川师范大学 2016
[4]兰台文人创作研究[D]. 盖威威.中南民族大学 2015
[5]傅毅辞赋研究[D]. 张慧.东北师范大学 2014
[6]班固赋语词考述[D]. 董红.吉林大学 2014
[7]汉代私学教育及特点[D]. 胡海涛.青海师范大学 2012
[8]班氏文学家族研究[D]. 商戈.郑州大学 2011
[9]东汉班氏三杰研究[D]. 王珍.华中师范大学 2007
[10]论汉赋的学者化转型[D]. 苏羽.西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51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5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