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鲁迅”的政治性——论1970年代末政治变动与“王富仁鲁迅”的产生
发布时间:2021-01-08 19:48
本文着重呈现1970年代末社会变动决定"王富仁鲁迅"产生的具体过程,分析1970年代末政治变动引发的"还历史本来面目"的普遍焦虑、"反经验主义"斗争、"反封建"的政治反思等如何决定着"回到鲁迅"的提出、方法和前提。论文由此揭示"回到鲁迅"不是单纯的学术方法,而是具有政治功能性的知识实践。它参与的不是"社/资"的替代性历史,而是自1975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框架内"普遍/特殊"的反思性历史。"不断回到"的循环是该反思性历史的延续。
【文章来源】:东岳论丛. 2020,41(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回到鲁迅”的提出与1970年代末“还历史本来面目”
二、“回到鲁迅”的方法与1970年代末“反经验主义”的斗争
三、“回到鲁迅”的前提与1970年代末重提“反封建”
四、“不断回到”的循环与1970年代末社会主义反思的历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识分子如何避免观念的陷阱——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理性到政治激进主义[J]. 萧功秦. 探索与争鸣. 2015(11)
[2]学识 史识 胆识(其三):胡适与“胡适派”[J]. 王富仁. 社会科学战线. 2014(11)
[3]“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J]. 王学典. 开放时代. 2009(06)
[4]我们必须永远历史化吗?[J]. 特里·伊格尔顿,许娇娜. 外国文学研究. 2008(06)
[5]邓小平与实用主义——对海外邓小平研究提出的一个挑战性问题的分析[J]. 成 龙. 攀登. 2002(04)
[6]王富仁与中国二十世纪晚期的启蒙文化思潮[J]. 李怡. 当代作家评论. 1997(06)
[7]关于鲁迅小说研究方法的模式——与王富仁同志商榷[J]. 陈尚哲. 文艺理论与批评. 1987(03)
[8]对鲁迅精神应作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评曹聚仁先生的《鲁迅评传》和《鲁迅年谱》[J]. 黄曼君.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4)
[9]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提高鲁迅研究的科学水平[J]. 吴宏聪. 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3)
[10]从历史实际出发,还事物本来面目——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笔谈之一[J]. 严家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0(04)
本文编号:2965193
【文章来源】:东岳论丛. 2020,41(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回到鲁迅”的提出与1970年代末“还历史本来面目”
二、“回到鲁迅”的方法与1970年代末“反经验主义”的斗争
三、“回到鲁迅”的前提与1970年代末重提“反封建”
四、“不断回到”的循环与1970年代末社会主义反思的历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识分子如何避免观念的陷阱——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理性到政治激进主义[J]. 萧功秦. 探索与争鸣. 2015(11)
[2]学识 史识 胆识(其三):胡适与“胡适派”[J]. 王富仁. 社会科学战线. 2014(11)
[3]“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J]. 王学典. 开放时代. 2009(06)
[4]我们必须永远历史化吗?[J]. 特里·伊格尔顿,许娇娜. 外国文学研究. 2008(06)
[5]邓小平与实用主义——对海外邓小平研究提出的一个挑战性问题的分析[J]. 成 龙. 攀登. 2002(04)
[6]王富仁与中国二十世纪晚期的启蒙文化思潮[J]. 李怡. 当代作家评论. 1997(06)
[7]关于鲁迅小说研究方法的模式——与王富仁同志商榷[J]. 陈尚哲. 文艺理论与批评. 1987(03)
[8]对鲁迅精神应作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评曹聚仁先生的《鲁迅评传》和《鲁迅年谱》[J]. 黄曼君.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4)
[9]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提高鲁迅研究的科学水平[J]. 吴宏聪. 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3)
[10]从历史实际出发,还事物本来面目——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笔谈之一[J]. 严家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0(04)
本文编号:2965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65193.html